每年3月本是猪肉消费淡季,但近期国内猪肉价格持续较快上涨,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新现象。此轮猪肉价格上涨具有怎样的特征?猪肉价格上涨背后有哪些原因?目前,生猪市场供应是否有保障,后期猪肉价格将呈何走势?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有关专家。
此轮涨价带有明显的恢复性和补偿性
3月24日,北京市通州区北苑生鲜市场,猪肉摊位前的顾客比往常有所减少。3月份正处于猪肉消费淡季,但近日猪肉价格却出现大涨。
“今年的猪肉价格比往年高了近三分之一,二三月份是猪肉需求消费淡季,肉价下降是常态,而今年却反常态上涨。”摊主王琳介绍,目前每公斤猪肉售价在32元,甚至有的摊位已卖到每公斤38元。
相关数据显示,同步上涨的还有生猪价格,目前已达近四年最高价。自2月22日以来,全国猪价持续4周上涨10%。
农业部畜牧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最近猪价上涨比较快,在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汇总全国500个监测点的情况,3月份第3周,全国猪肉零售价格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价格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价格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该负责人说。
此轮猪价上涨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原因?
“总的来说,这一轮猪价上涨是恢复性和补偿性的,是过去3年猪价偏低引发产能适应性调减的结果。”该负责人分析,截至今年2月,生猪存栏连续37个月同比下降,能繁母猪存栏连续30个月同比下降,产能深度调整,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20%。
专家分析,本轮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猪价长时间低迷。从生猪疫情来看,今年生猪疫病比较平稳,没有发生大范围仔猪腹泻等疫情,养猪场户保持较好的生产水平。所以,此轮猪价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生猪饲养量减少造成市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
目前生猪产能仍处于低位
3月19日,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称,受生猪产能持续偏低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进入周期性上涨通道。同时,由于玉米价格跌至近年低位,导致近期猪粮比价持续走高,猪粮比价达到9.13:1,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
专家表示,从生猪生产周期看,近期生猪价格居于高位,有利于提高养殖场户经济效益,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发展,保障市场猪肉供应。但同时,猪粮比价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会引起养殖户过度补栏,导致生猪产能过度扩张,使生猪价格很快进入下跌通道。
随着猪价上涨,养殖户是否出现一哄而上的补栏现象?
对此,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人指出,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轮猪价上涨周期中,养猪场户补栏比较理性谨慎,没有一哄而上。
“最近10年,生猪价格经历两次大起大落,使养猪户补栏更加谨慎,加上比较效益下降,散户持续退出成为常态,赶场的越来越少。”该负责人表示,据有关方面对2549个养猪场户的网络调查,明确选择补栏的养猪场户仅占16%,大多数都选择不补栏或观望,目前我国生猪产能仍处于低位。建议生猪养殖场户理性判断生猪价格未来走势,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合理安排补栏。
后期猪价不会暴涨,市场供应有保障
此次猪价上涨是否会带来价格“过山车”?后期生猪市场供应有无保障?
对此,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全年走势看,由于当前基础产能偏低,生产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总体偏少,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将逐步增加,生产平稳恢复。预计全年生猪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生猪价格将维持高位,但在出栏逐步增加、养殖成本下降、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猪价暴涨的可能性不大。
近年来,我国猪肉价格曾经历大起大落的“过山车”。在猪价的大涨大跌中,“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成了养殖户们躲不掉的怪圈,给养殖业带来不可承受之重。这个怪圈,正是赫赫有名的“猪周期”。
猪价一头连着人们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增收的“钱袋子”。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调控政策与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猪周期”。
据统计,2015年,我国5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出栏占比已经达到44%。当前,中等规模户成为生猪生产的主体和稳定猪肉市场供给的中坚力量,规模化养殖提高了生猪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生猪养殖小、散、乱的产业格局仍然存在,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的弊端仍然存在。“从长远来看,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从产业结构、种猪选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控等方面促进产业整合,从而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猪肉市场分析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