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二十年难遇”的金猪年。在猪价高企的带动下,生猪养殖企业在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方面均实现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大力扩张生猪产能,仅2016年上马的项目每年将贡献超过2700万头的出栏生猪。2018年,新上产能将集中释放,生猪价格或在明年迎来低点。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行业运行将比以前散户为主的格局更加理性,市场波动幅度也不会那么剧烈。
生猪养殖“盆满钵满”
生猪养殖企业近日陆续发布2016年年报,用赚得“盆满钵满”来形容去年养猪企业盈利情况一点也不为过。
2016年,温氏股份营业收入为593.6亿元,同比增长2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17.9亿元,同比增长90%。2016年公司商品猪出栏量1713万头,全年累计销售商品猪1712.73万头,同比增长11.57%;销售均价约为18.4元/公斤,同比上涨20.26%。按12元/公斤的成本测算,每头猪均盈利约为700元-730元。生猪养殖利润贡献达120亿元。
饲料龙头企业大北农通过生猪养殖同样获利颇丰。年报显示,大北农全年共出栏生猪40万头,生猪收入为6.67亿元,同比增长137.60%。销售收入增长较快主要由于公司加快产业链下游养猪业的布局,通过收购、自养、扩建等方式增加生猪存栏量。
市场持续向好对雏鹰农牧的业绩提升明显。业绩快报显示,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66.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07亿元,同比增长311.63%。
此外,牧原股份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86.6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3.21亿元,同比增长289.68%。公司生猪销量达311.39万头,较2015年增长62.26%;商品猪全年销售均价较2015年上涨17.97%。
中泰证券指出,通常猪粮比(生猪价格/玉米价格)在6.0以上可以盈利。2016年因玉米价格处在历史低位,猪粮比一度达到9.0以上。而玉米面临去库存的压力较大,供需格局宽松。中泰证券预计,未来两年玉米整体价格将维持低位运行。对于饲料主料之一的豆粕,2017年国际市场大豆供应充足,整体上饲料成本上行压力较小,今年养殖利润主要取决于猪价变化。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指出,再过两个月,本轮“猪周期”猪价已高位运行整两年。从目前形势看,预计今年生猪价格将在每斤7元上下波动,今年养殖户仍然能实现盈利,但盈利水平不如去年。
分析师冯永辉分析认为,本轮“猪周期”高峰期已过,2017年猪价将转入周期下跌期的中段。生猪供应总体增加,价格震荡范围在15元-17元/公斤,最低可能跌破14元/公斤;虽然是下跌期,但仍可以盈利,只是盈利比2016年有所下降。2016年全年,每头猪平均盈利约在800元,2017年可能降至400元左右。
2017年3月,温氏股份的商品肉猪销售呈现量增价跌的情况。公司表示,商品肉猪销量同比上升,主要在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销售均价同比下降,主要是受生猪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温氏股份预计,2017年1-3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亿元至16亿元,同比变动-54.72%至-48.25%。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生猪销售价格同比有所回落,商品肉猪盈利水平同比下降。
企业大力扩张产能
在以往的周期中,生猪价格连续上涨半年,母猪和生猪存栏就会上涨。随后养殖户纷纷补栏、扩栏,造成新一轮猪价下跌。但本轮“猪周期”补栏结构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大型养殖集团补栏扩张积极,中型养殖户补栏缓慢,小型和散养户因环保压力逐渐退出。截至2016年底,国内生猪存栏头数已连续4年下降。截至2016年底,生猪存栏头数降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发布的《2016年农牧业上市公司投资活动回顾》显示,2016年,农牧业上市公司养猪类项目投资合计414.43亿元,153个养猪项目覆盖了国内22个省份及海外的越南市场,与2015年38个养猪项目以及2014年22个养猪项目相比,增长幅度巨大。根据部分公布的产能信息汇总,这些项目完全投产后,每年将贡献超过2700万头的出栏生猪。
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仅在2016年就进行了五轮扩张。2016年4月,牧原股份公告称,使用自有资金2000万元在陕西省大荔县等三地设立三家全资子公司;6月,出资2000万元在河北广宗县、内蒙古奈曼旗等地市建设五家全资子公司;7月,拟出资2000万元在河北省馆陶县等地设立四家子公司;8月,拟分别出资2000万元在湖北省老河口市等地设立六家子公司;11月,拟分别出资500万元在陕西省白水县等地设立五家全资子公司。同时,牧原股份还对旗下多家子公司进行增资,涉及资金数额巨大。
与此同时,国内其他生猪养殖龙头也纷纷扩大养殖规模。温氏股份积极保持养猪业龙头地位。公司表示,每年生猪出栏量将保持约15%的增长,2018年增量略多,2019年计划生猪出栏3000万头;新希望六和2016年2月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8亿元,通过3到5年时间,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1000万头生猪。此外,雏鹰农牧、正邦等公司均有扩张动作。
2017年,产能扩张仍在继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上市公司明确提出的即将或在建的养猪项目已超过900万头。事实上,大型养殖企业的养猪业务扩张一直都在进行,在猪价回暖后更是加大力度扩栏、建新场。
生猪养殖项目数量、投资额及产能骤增,且这些投资多发生在这一轮猪价开始上涨之后。新希望六和股份研究员王晓悦、白旭波分析指出,从农牧企业自身长期经营的角度看,随着限制性环保政策持续加码、养猪群体老化、规模化程度快速提升、养猪资源稀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点布局养猪业务节奏上慢一步,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全面陷入被动。2016年这些养猪投资的顺利实施与建设,或将是决定未来企业养猪格局的关键一年。
冯永辉指出,上市公司产能扩张主要不是看“猪周期”,而是看行业的转型期。生猪养殖从散养向规模化转型过程中,散户退出越来越多,留下巨大的市场空间。上市公司瞄准行业转型带来的机会,扩张产能将是长期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企业类型看,2016年以来养猪投资的主导者不是原本的养殖企业,而是由饲料企业主导。2015年,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各自贡献的投资额占比分别是35%和50%;到了2016年,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各自贡献的投资额占比变成了83%和16%。从单个企业层面看也是如此,在养猪类投资额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中,四家为饲料企业,包括大北农、新希望、天邦股份、金新农,只有一家以养殖为主的企业牧原股份。2016年饲料企业的养猪投资额增长2200倍以上。
白旭波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分析指出,饲料企业在2016年大力布局养猪是外部时机的推动,同时也是饲料企业寻求饲料价值最大化、与下游互补性资产主动结合的产物。同时,企业通过扩张争夺行业地位。在扩张产能方面,养殖类企业并不甘落后,主要因为前面几年投资比较多,2016年出现弱于饲料企业的风头。
冯永辉认为,饲料企业向生猪养殖延伸,主要出于两个方面原因。首先是降低整个产业链的风险。由于生猪养殖的周期性特征,亏损期养殖户的资金通常较紧,一旦养殖场的资金链出现风险,就会把这种风险转嫁给饲料企业;发展养殖就意味着在养殖户亏损的过程中,饲料企业可以把卖不出去的饲料喂自己的猪,维持企业的开工率,对冲上下游风险。其次,整个猪产业链利润最高、机会来临波动最大的是生猪养殖,而饲料的行情相对稳定,饲料企业往下游延伸,可以直接受益猪周期而获利丰厚,在高峰期养殖获利甚至可以高过主业饲料业务。
市场波动幅度将下降
随着资本的涌入,业内普遍预测,“猪周期”红利正逐渐远去,2016年疯狂的猪价走势,2017年或无法复制。同时,2016年养殖企业积极扩张的产能,可能在2018年得到释放。
如果2018年产能集中释放,届时猪价会否出现大幅下跌。白旭波分析指出,从2016年全年以及2017年第一季度的情况看,上市公司生猪销量多保持大幅增长,显示出上市公司新上产能逐步释放。2016年多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新建养猪项目,其投资建设周期约为两年。因此,2018年之后将迎来产能集中释放。2018年生猪价格相对处于低位将是大概率事件。
冯永辉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指出,“猪周期”包括两个价格拐点,上涨和下跌之间的相互转化。从本轮周期看,上涨转为下跌的价格拐点出现在2016年6月份。猪价下跌是一个持续过程,随着盈利逐渐收窄,早晚会跌破成本价进入亏损期。盈利和亏损的分界线最早或出现于2018年下半年。
白旭波同时指出,价格低点或周期下行阶段以往的周期特征出现较大差异。首先,生猪养殖行业的参与者规模越来越大,养殖效率越来越高,行业运行较以前散户为主的养殖格局更加理性,抗风险能力也会增强。因此,猪价可能下降,但价格波动幅度不会那么剧烈。从短期来看,产能释放后叠加猪价低点,将给上市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压力;长期来看,大型企业注重长期回报,同时市场份额提高,有利于整个行业供需关系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