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15年以来的这一场生猪市场大转型,大量的中小散户,甚至中大规模猪场的退出。一方面是在2013年-2014年猪价低迷,资金链断裂;另一方面是在国家环保压力下,处于禁养区的猪场被迫拆迁。于此同时,大型集团却在疯狂扩张,原本就养猪的温氏、牧原、正邦一个个是意气风发,原本做饲料的新希望六和、双胞胎、禾丰牧业也都杀将进来。
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养猪业的未来,只能是大型,或者集团企业吗?
对于拥有从事养猪业的4000多万户养猪家庭来说,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很多时候,很多猪场,生产成绩不好,生产成本太高,不赚钱,为什么?
是因为没有好的饲料?是因为没有先进的设备?还是因为猪场缺乏技术?
都不是。
那么,对于猪场来说,被划入禁养区,不得不弃养或者拆迁的时候,养猪人是不是就走投无路了?
当然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养猪30-50头的家庭猪场疫苗防疫到位、饲养管理细致、积极学习、心态开放的猪场成本控制在6元以下。对于猪价,关心,但是并不热衷。最喜欢的却是与猪友们交流如何提高自己的养猪水平,而不是去只盯着猪价。这些猪场,即使2013年-2014年的时候也顶多是保本,并没有出现大规模亏损。
那么对于规划为禁养区的猪场呢?
听天由命?
不。比如新野的新店镇几乎全镇禁养,但是猪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大家都在说,找地养猪太难。但是我们身边,还是有人努力去寻找,重新再来,现在也养的不错的。而另一方面,那些还在观望,还在抱怨而不去采取行动的,也只能是逐步退出这个行业。但是我们要记得,并不是国家逼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舍不得投入,还想多赚钱?
如果今天我们说,对于中国养猪业来说,未来一头猪能赚到100-200元,就是比较合理的水平,相信不少猪友会抡起砖头砸过来。但是请相信,未来一定会是这样,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或者再长的时间。但是,这一天一定会来。
到那个时候,猪场之间比拼的是什么?
是成本。谁的成本更低,谁就能赚的更多,谁就能活下来,甚至发展的更好。而猪场想要降低成本,靠什么?除了我们大家都在说的饲养管理,疫苗,也相当重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但凡是疫苗做的比较好的猪场,通常情况下猪场的生产成绩比较好,而且兽药成本也很低。再加上夫妻两个很用心,成本控制在6元以下完全没问题。
再重复一次,做好疫苗,是猪场能够收入的前提。
从20头母猪开始,到200、300头猪场,再到种猪场、雏鹰、牧原、温氏等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决定猪场收益的,不是那些外在的条件,而是猪场经营者的意识。
有猪场母猪上百头,但是效益却还没有几十头更好的。有猪场硬件条件优良,饲料用的是一线品牌,但是死猪也不少的。
决定猪场效益的,并不是外在。
而是——是否愿意不断学习?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流?是否愿意积极改变?是否愿意勇于尝试?
这些,才真正决定了猪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