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业媒体上经常出现“规模猪场倒闭、跑路"的新闻报道,加上央视媒体连续报道“猪周期”、“猪价伤农”等新闻,让养猪业再次引发大众媒体的普遍关注和报道,如何破解猪周期,中国养猪业的未来格局如何?小散户会不会被淘汰?成为行业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大众媒体也得出了大量的结论:破解猪周期,应该加速规模化进程,破解猪周期,政府不应该做收储,破解猪周期,国家不应该只补贴规模化猪场。笔者在读过这些新闻之后,觉得这些报道都以偏概全,规模化真的可以解决猪周期吗?中国养猪业发展就能进入健康轨道, 究竟该淘汰哪部分群体?
目前的养猪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猪业以“小散户为主,规模化程度逐渐提升,产业化集团养猪占总比例还很小。无论怎么计算,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程度还很低。笔者还有一个观点,就是目前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标准太低。按照农业部的统计标准,年出栏500头商品猪的猪场,就叫规模化猪场,这个标准是十年前,中国还是农村家家户户养猪时的标准, 笔者认为规模猪场至少是存栏200头母猪以上规模,年出栏生猪在3000头以上的猪场,才能叫规模化猪场。从按照这个标准分析,目前中国养猪业规模化程度还很低,但正在快速提升。最后一点,和美国不一样,中国的集团化养猪(包括公司+农户模式)比例很低,就连中国最大的养猪公司,温氏集团在2013年出栏1000万头生猪,按中国2013年出栏生猪7.16亿头计算,温氏占中国生猪出栏总量不到1.5%。集团化养猪(公司+农户模式)在中国养猪业刚刚起步,中国养猪业的产业化比例仍然很低。
那么未来中国养猪业的格局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呢?未来究竟有哪些养猪模式还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养猪业的成本构成问题?和美国养猪业相比,中国的养猪业绝对是暴利行业,但是这些钱不是被养猪人赚走了,而是被上下游赚走了。正是因为中国养猪业不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薄利,所以,中国养猪业的规模化进程相当缓慢。假如,中国养猪业一直保持相对薄利,至少是不赔钱,我想会有无数资本和其他行业资金进入到养猪业,因为养猪不是稳赚不陪的行业,所以短时间内中国不会出现大量大型规模化猪场。
决定养殖场的2个最主要的成本是“PSY”和“饲料成本”,前者是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活的断奶仔猪数量,后者是指养殖场的所有饲料成本。我们来看温氏、牧原、雏鹰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得到1个结论,就是他们之所以能够保持盈利是因为他们的"PSY"足够大,饲料成本足够低。比如,目前中国大部分小型猪场平均PSY不到18头,而温氏内部在2013年PSY达到23头;相当于温氏的断奶仔猪成本比其他猪场降低了1/4;而温氏的种猪是自己的、饲料是自己生产加工的,所以温氏才能成为2013年养猪行业最耀眼的明星。饲料成本占到养猪业70%以上的成本,这是推动中国养猪业淘汰小散户的一个前提,也是推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的前提。因为传统模式中,小散户该赚的钱,都被饲料厂赚走了,都被饲料经销商赚走了。如果按照传统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中国大部分小散户都可能消失,中国的养猪业只会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和“一条龙养猪”模式出现,整个饲料行业将会控制中国的养猪业。因为只有这2种模式,才可以减低养猪业的饲料成本,才能保证养猪环节不赔钱。
出现这种模式跟互联网行业有些相似,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只有百度、阿里、腾讯三家独大,后来进入的大部分创业公司,要么被他们快速复制, 要么被他们收购兼并。以至于出现开发者和平台的概念,创业者不再创立新产品,而是成为大公司平台的开发者,寄生在大平台下面生存和发展。比如,淘宝的卖家、微信开发者都属于这种模式,中国养猪业会不会出现这种模式,并且成为主流的模式存在呢?也就是说中国的养猪业会不会跟美国一样,未来主要依靠“公司+”模式呢?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几天某家媒体提出的“中国养猪业由金字塔模式向哑铃式转变”,意思是未来中国养猪业会出现两极分化,会以“家庭农场自繁自养”和“公司+”2种模式存在。从成本角度来讲,的确是这样的。家庭农场模式可以降低人员成本,更加富有活力,能够随机应对市场变化,集团化一条龙模式可以降低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但是这种分析完全是基于目前养猪业的生产资料供给模式。
成本是中国养猪业淘汰赛中的一个重要标尺,只有你的猪场成本足够低,你才能在淘汰赛中屹立不倒。从这一点来分析,自繁自养户要比专业育肥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集团化养猪企业,如牧原、雏鹰、温氏,他们更具成本优势,他们都能发展的很好。中国养猪业正在淘汰的是哪些不具备成本优势的养猪场,也不是所有的规模猪场都比小散户有成本优势,也不是所有的“公司+"模式都能真正降低养猪成本,保证养猪收益。
中国养猪业的淘汰赛其实是对饲料行业的一次洗礼,作为一个饲料企业,你如果还是紧紧抱着经销商,希望通过经销商来辐射中国千千万万的小散户,你可能被市场淘汰,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未来中国的饲料行业经销商渠道只会占到很小的比例。
未来中国饲料行业会彻底发生变革,结束暴利时代,而成为下游养殖环节的一个供应商。因为一个饲料企业不能帮客户降低成本,他的客户注定要被淘汰,那么这个饲料企业自己会被淘汰。
未来的竞争是跨界竞争,与传统银行竞争的不是其他银行,而是互联网金融,与线下电子卖场竞争的不是其他电脑城,而是京东和淘宝。对大北农来说,与其竞争的不是正大、双胞胎,也是电子商务。未来,中国的饲料企业会以以下几种模式存在:一条龙养猪、代加工厂、电子商务、经销商;其中电子商务会成为畜牧行业一种主流渠道。
1、一条龙养猪模式: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猪企业会逆向布局饲料厂,在养猪行业持续亏损或者薄利期,大型养猪集团和种猪企业纷纷布局饲料厂。降低饲料成本,意味着可以降低大部分养猪成本,比如:温氏、牧原养猪企业都是一条龙养猪集团,未来会有更多种猪企业会布局饲料厂,中国会出现更多的一条龙养猪集团企业。
2、“公司+”模式:
是指大部分饲料集团企业会发展养猪事业或者发展公司+农户事业,形成产业链。靠卖饲料赚钱也不是饲料厂的长久之计,饲料企业发展“公司+”模式,把饲料低价卖给养猪场或者合作社,通过其他服务或回收产品来盈利,比如:新希望和正大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扩张,有一部分养猪合作社、家庭农场迫于成本压力和市场波动风险,选择假如大型产业化集团,去养殖风险更低的合同猪。
3、代加工模式
没有能力或者资金布局饲料厂的规模养猪场,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会选择代加工饲料。选择质量比较可靠的饲料厂批量加工饲料或者按照自己的配方来代加工饲料,当然一些大型饲料厂,也愿意放低姿态,把产品低价的卖给他们,挣个简单的加工费,饲料厂成为养殖场的加工厂。
4、电子商务模式:
对于中国更多、更广泛的中小规模猪场(包括家庭农场)来说,既没有能力去代加工饲料厂,又不愿加入大的养猪集团,他们是否还会有出路。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新的商业模式已经出现,他们会通过电子商务向厂家直接采购饲料产品,撇开经销商。电子商务是他们唯一可以降低饲料成本的途径。
这种模式,大北农的重要布局方向,未来的饲料经销商也不会只卖技术,可能提供综合的养猪技术服务,如兽医服务、种猪、仔猪供给、生猪收购等服务,成为一个综合的养猪技术服务服中心。
最后,我们来分析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将对饲料和养猪行业产生的影响。
1、信息传播更通畅:互联网让猪价信息传播更通畅,对猪价的影响最大,缩短猪价波动周期。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因为移动互联网已经做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2、扁平化渠道:电子商务会让不能增加产生价值的服务变得更廉价。比如,过去饲料经销商在承担最后的物流和仓储服务,这种服务并没有让饲料产生新的价值,这种服务在电子商务将变得非常廉价。比如:现在饲料经销商每吨预混料利润在1000元以上,如果是电子商务模式,每吨预混料的仓储与最后配送成本大概在100--200元之间,电子商务会终结经销商的暴利。在卖猪环节,猪贩子和经纪人的利润也很高,假如,养殖场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与屠宰场发生交易,那么猪贩子和经纪人也仅仅承担生猪运输服务,他的利润也将降低。
3、加速淘汰中间环节:电子商务永远不会淘汰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甚至不会省略中间环节,而是减少相应的服务人员,重新各个环节的定位,对利润进行重新分配。在电商模式中,饲料厂就是加工厂,挣得是加工费,经销商是物流和仓储,挣得是物流配送费,消费者才是上帝,享受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当我们果断的对中国养猪未来的产业格局下定义之前,必须考虑淘汰的标尺,成本是决定未来谁在养猪的根本。就目前来说,无论是规模猪场还是中小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各有各的成本优势。养猪产能过剩,势必加快行业淘汰和变革。最先出局的可能是小规模的专业育肥户,而那些从事自繁自养,存栏在20--500头母猪的养猪专业户,如果能够借助电子商务带来的成本优势,在行业淘汰赛,绝对可以屹立不倒。
在未来十年,电子商务会对中国养猪业产生深远的变革,当前不要轻易谈要淘汰小散,要让规模猪场倒闭。中国养猪业真正该淘汰的是大量中间环节从业人员,那些不能为养猪场提供更好技术,不能帮养殖户减低成本的经销商和业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