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成本控制是养猪核心,育种对成本有重大影响。猪价、饲料粮价格完全市场化,因此成本控制是养猪跑赢同行的核心。对比中、美养猪行业指标,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美国,品种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国内种猪产业任重道远,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种猪占养猪产值2-3%,在国内属百亿级别产业。国内育种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种猪产业发展不平衡,育种企业多而分散,能与国际大型育种企业竞争的公司甚少,未来龙头发展空间巨大。
温氏是生猪育种行业龙头,育种是公司长期成长的重要基础。目前温氏年产纯种猪12万余头,各类种猪总体量国内居首。公司已建成专业化的种猪科技公司,拥有顶尖的人才团队及行业唯一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温氏种猪公司体系健全,依托于大数据、信息化、丰富种质资源和精细化育种技术路线,采用“定制化”的育种思路,以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提供专门化种源,是公司长期成长的重要基础。
投资建议:温氏种猪体系先进完备,紧跟市场需求开发多元化产品,是公司体量持续扩张的重要保证;长期对标世界先进育种企业,育种可能成为温氏一大亮点,值得关注。周期角度,公司短期利空出尽,黄鸡扭亏为盈,猪出栏增速提升。预计2017-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9.1亿、70.5亿和60.2亿,对应当前PE22.2倍、18.6倍和21.8倍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畜禽价格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疫病因素
报告正文
引言:9月27日,依托温氏股份、华南农业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一致同意验收。这是种猪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
经过四年的建设运行,中心承担国家级项目43项、省级项目22项,获得了广东省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2件,实用新型专利32件。发表论文213篇,其中SCI论文114篇。
在温氏股份整体上市后,投资者观察到公司持续增长的出栏体量以及丰厚的业绩,普遍认可公司出色的养殖水平,但对幕后实现这一养殖成绩的支撑体系或许不甚了解。我们跟踪温氏多年,深知后台育种部门是前台靓丽成绩的重要保障力量。借此时机,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报告让投资者认识生猪育种产业的现状,以及温氏在猪育种领域的成果和未来。
一、生猪行业差异:以中美两国为例
中国生猪价格大部分时间高于美国。下图为中美两国生猪历史价格走势。中国五年生猪价格走势区间为10元到20元/kg,美国价格区间在40美分到140美分每磅。近五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在6元到7元之间,因此通过单位转换可得到美国生猪价格区间在5.53元到19元每公斤,绝大部分时间是低于中国的。
1.2、中美生猪养殖成本差异
对比中美养殖成本结构,各项成本占比排序相似,但权重有所不同。从成本结构图中可明显看出美国折旧及其它费用占比远高于中国。据USDA信息,就搭建同规模养殖厂来说,美国的工厂、器械等资本投入相对于中国而言要更高,自然导致了资产折旧费用占比远高于中国。
中国人工成本远高于美国。图3是规模养殖场中生猪每增重100磅所消耗的劳动力成本。自2003年以后,即使中国劳动力廉价,生猪养殖的劳动力成本仍远远高于美国,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中国养猪劳动效率要远低于美国。14年后,多重因素加速国内养猪产业集中度提高,人工成本增速才开始放缓。
饲料与仔猪是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美国的饲料成本远低于中国,仔猪成本逐年交替。图4为中美饲料成本差异,主要来自大宗粮价差异。国内玉米价格16年之前受收储政策保护高位维持,与国外价格差异较大,而收储取消后成本明显下滑。
中、美母猪生产效率差距明显。根据USDA最新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行业平均PSY为20.95,而中国2016年平均PSY在18以下。但中国几家大规模养殖企业,如温氏、牧原等平均PSY基本在25左右。
美国出栏体重、出肉率均高于中国。中国长期平均出栏体重为平均110公斤左右,15-16年盈利较好,行业平均出栏体重有所提升,但可能是阶段性现象。美国出栏体重为240到270磅,即108至122公斤,整体来看,美国出栏体重是高于中国的。出肉率方面,美国高出中国3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饲料转化率低。按照统计数据,国内规模养殖企业的料肉比平均水平在3以上,小散户料肉甚至微有提升;而美国的料肉比多年维持在2.5到3之间。这意味着美国的养殖企业能更有效地将饲料转换为猪肉。
总体来看,与美国相比,我国生猪养殖技术指标表现仍较弱。
1.4、育种对养猪成绩贡献显著
猪价不可控,成本控制是养猪公司跑赢同行的核心。由于终端产品生猪差异化较小,加之国内养猪行业仍非常分散,猪价呈现完全市场化波动的态势,也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因此,养猪行业中盈利跑赢同行的核心在于成本控制。占成本比重较大的大宗商品价格也完全市场化,因此生产技术指标的提升(料肉比、生产效率、出肉率等)成为决定养殖成绩的重中之重。参考USDA早前的研究,终端养殖成绩的影响因素中品种占40%左右。
龙头养殖公司的成本结构拆分:育种对成本有直接贡献
首先,育种对成本的贡献可以表现在提升饲料转化率、瘦肉率(上市体重增大)和抗病能力。我们拆分龙头养殖公司的成本,以细化说明育种改善可能缩减哪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饲料转化率的提升可以拉低单位原材料成本,头均体重增大对单位体重委托养殖费用、药物和疫苗、职工薪酬的摊薄有明显贡献。以2016年温氏的情况为例,此三项占到13%,假设公司单头出栏体重提升10%,理论上成本可摊低约1%。
另外,育种提高母猪繁殖效率(PSY\MSY等指标高)。繁殖销量提高以为着公司周转提升,折损减少,从而使完全成本降低。费用方面,部分固定费用也会随着周转的提升和死淘率降低而摊薄。
(注:牧原股份未披露生猪中仔猪\肥猪比例,表内以肥猪计算,如仔猪有一定占比,单位成本水平可能略有偏差)
二、育种:集百家之长于大成
2.1、猪育种的基础概念
动物遗传育种,即利用现有动物资源,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进动物的遗传素质,以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量多、质量高的动物产品。 育种工作主要包括“选种和选配”两个方面: 选种即选好种用动物 ,选配即制定配种方案,以实现杂种优势利用。遗传育种是贴合市场需要的,人为控制畜产品的方向,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以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种猪育种及影响因素:商业化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让商品代肉猪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做到成本低、产肉多,卖价好的特点,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通过改良,可以使商品猪生长速度加快、料肉比减少,瘦肉率提高、抗病和成活率提升等效果。影响育种效果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核心群规模、育种目标、育种体系和育种技术。
核心群规模:就是品种资源的大小。育种工作的一切基础是建立在原种猪之上的。所以公司有什么样的原种猪资源决定了公司日后进行杂交改良的方向。若公司拥有的原种猪品系较多,群体较大,则选育素材就多,基因改良方式可以更多样,就如PIC种猪集团拥有多个品系原种猪,公司便可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搭配不同的原种猪杂交生成各具优势的产品。
育种体系组织:育种体系也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育种的发展进程。当前世界主要育种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大型专业化育种公司的育种体系,比如PIC种猪育种集团。还有一种是信息联合育种体系,各中小型种猪公司通过专业机构进行信息联合和种猪资源共享,主要以美国国家种猪登记协会(NSR)、加拿大种猪改良中心(CCSI)等机构为代表。育种体系的选择和建设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个育种企业、乃至于国家育种产业的发展速度。
性能测定是育种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性能测定就是通过大量分析种猪与其后代样本,收集性能数据,最终选出性能优良的个体。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及抗性性状等。
性状选择是种猪改良的主要手段。种猪育种需要改良的经济性状很多,要想培育目标品系需要多方面技术的综合应用。经济性状的选育可以提高养猪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重点需要进行选择的经济性状有繁殖性状、生长性状、肉质、遗传缺陷和适应性等。
遗传评估就是利用个体性能测定数据和系谱信息来进行个体育种值的评定。遗传评估方案根据不同品系选择的性状及育种目的来制定。足够大的育种核心群、规范的性能测定和完整性的系谱性能信息以及持续稳定的饲养环境,可以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选择的效果。
育种目的:育种的最终目标决定了种猪选择方向。育种方案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比如国外的育种公司每3到5年就会调整一次育种目标,不断去适应市场。70年代左右国外普遍注重背膘厚度,2000年以后开始重点关注繁殖性能,而现在更加关注综合性能。可以说育种的最终目的决定了育种的方向。
2.2、育种成果:多元商品猪
三元、四元和五元猪
三元杂交猪,是用三个猪种,按杂交组合试验得出的组合顺序分别进行杂交所产生的杂交育肥猪。如下图的杜长大,就是由杜洛克、长白和大白三种品类杂交产生。三元杂种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经济效益明显等特点,适宜大力推广。三元猪有内三元猪和外三元猪,内三元杂种猪主要是以我国地方品种猪为母本,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为父本的杂交一代猪作母本,再与引进的国外肉用型品种猪作终端父本杂交而产生。外三元全部选用外来品种杂交而成。
四元杂交又分三一杂交与双杂交。三一杂交法通常就是利用三元母猪与优秀公猪再杂交生出四元商品猪。双杂交法即是用四个品种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在两种杂种间进行杂交以生产商品猪。用双杂交法能得到来自父母本更多的杂种优势,但技术要求更高,杂交方式较复杂。
五元杂交商品猪是近年育种技术前沿发展的产物,世界上以PIC商品代猪为代表,国内温氏股份已逐步推广五元杂交。PIC曾祖代分为五系,配种灵活,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组合,生产不同的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目前PIC中国公司的父母代公猪产品主要有L399、L337、L402公猪;父母代母猪除了PIC康贝尔C22以外,将陆续供应市场的还有康贝尔系列的C24、C44父母代母猪等。可以看出,五元杂交的过程中,可产生的品种繁多,也可以“定制化”选育出不同突出性状的商品猪。国内,温氏股份已经开始逐步推广五元杂交品种。
扩繁层级梳理
简单来说,扩繁就是一生十、十生百的过程。种猪繁育就是利用一头母猪生产更多公猪和母猪。种猪之间通过多次杂交,使其下一代继承父母猪的优良基因,其最终目的就是能让一头祖代母猪扩繁终端有更多、质量更高的商品猪可以出售。下图所示流程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三元扩繁的过程,数据均采用市场平均值。
从结构图种可以看出一头祖代母猪最终端可以生产875到1512头商品代猪。一般来说,通过自然交配方式繁殖,一头公猪会配20到25头母猪,而通过人工授精方式,一头公猪可配100-300头母猪。公猪的淘汰年限在1到3年。
以三元杂交生产体系为例,种猪的育种和扩繁层级如下:
核心场(原种场),属于曾祖代,主要是用来选种育种的原始群。育种公司会对原始群的样本进行基因研究与改良,将改良好的纯种种猪提供给祖代场,也就是一级扩繁场。目前瘦肉型种猪世界各国的核心场原种猪均普遍采用的品种有:原产于美国的杜洛克、丹麦的长白猪、英国的大白猪等。引进原种后,各个育种场再培育适应自身需求的种猪专门化品系。
纯种扩繁场,属于祖代场,存栏种猪是从核心场引进的纯种猪。纯种扩繁场的主要用途是为父母代场提供种猪。在纯种扩繁场内,育种师要做的挑选不同的纯种猪进行纯种交配,选育合格的纯种猪个体。
杂交制种场,存栏种猪来源于纯种扩繁场生产的纯种猪。主要用途是开展两品种杂交,以生产二元杂交母猪,提供给下游商品肉猪场作为父母代种猪。在杂交制种场内,育种师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商业需求,选择不同的专门化品系种猪进行杂交匹配,培育出满足客户需求的父母代种猪。
商品肉猪场,场内的种母猪从杂交制种场而来。种公猪为另一品种,来源于终端父本育种场或集中公猪站的精液,从而生产三元杂交商品猪。一般来说,商品肉猪场以二元母猪为主,它集合了祖代公猪和母猪的各种优点。比如在杂交制种场的培育师会将长白猪与大白猪杂交后的二元母猪与杜洛克公猪杂交,生出三元商品代杜长大肉猪。
有时,中小育种公司由于群体规模不大等原因,将核心育种场(原种场)和纯种繁殖场合并在一个场,完成育种和纯种扩繁的任务。有时,一些商品肉猪场采用2点式养殖模式,将生产仔猪和大猪育肥环节分开,变为仔猪培育场和大猪育肥场,利于生物安全管理。
2.3、国外育种行业概览
国外育种技术在90年代后发展提速。1985年以前,国外种猪通过表型数据和生产数据进行简单的选择;1985年,加拿大率先使用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对猪进行育种,猪的背膘厚(衡量瘦肉率)、达100kg体重日龄(衡量生长速度)的改良速度均大幅提高,育种进展速度明显提升。在90年代以来,国外几大种猪育种公司进行了配套优化选育,各个品系只针对某几个特征进行选择选育。
下文以龙头公司PIC为例。PIC种猪改良国际集团1962年成立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专业从事种猪改良的公司之一。经过近50年的发展,PIC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合作公司,年销售种猪300多万头,是全球最大的种猪改良公司。公司全球种猪市场占有率达25%,尤其是在主要市场之一,美国有接近50%的市场份额。PIC致力于通过领先的育种技术获得性能更佳的种猪,并整合饲养管理、生物安全、疾病控制及净化和营养等先进技术帮助养殖户高效生产安全、健康的猪肉。
PIC中国公司成立于1996年,总部设立在上海,是PIC种猪改良国际集团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目前在北京和成都设有分公司。PIC中国公司拥有七个核心场和十余个扩繁场,年销售种猪8万余头,客户遍布全国。
PIC成长能力、盈利水平均十分优秀。PIC是英国上市公司Genus的子公司,除猪育种外,Genus公司还有牛等其他动物育种业务。14-17财年,公司收入、利润持续增长,且净利率水平超过30%,充分说明育种业务并非单方面投入,国际领先企业早已具备出色的盈利能力。
三、国内育种市场:空间辽阔,前景光明
粗略测算国内种猪市场,规模在200亿以上。按照2016年商品猪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水平,我们粗略测算国内种猪市场规模情况。假设二元母猪年更新率在35%左右,则2016年二元杂交母猪更新需求1177万头,历年平均更新需求均在1000万头以上,二元母猪环节市场容量在220亿元以上。考虑纯种、原种、公猪和进口替代,总的市场容量应在260亿以上。
3.2、集中度偏低,龙头份额有望提升
我国育种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任重道远。90年代末我国种猪育专业化分工开始受重视,部分企业开始展开育种工作,但当时主要以父母代生产为主。国内主要参与猪育种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依托大型养猪集团存在,如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美神种猪(唐人神)等;二是以种猪产品为主产业育种企业,如天兆、武汉天种、上海祥欣等,规模普遍较小。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养猪企业已经能够开展专门化品系选育和配套筛选,取得一定成果;从国家层面,2008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至今,先后遴选出96家国生猪核心场。可以说,育种工作取得一定进展,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
对比国外集中度偏低,龙头企业空间仍大。96家核心育种场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其中华中占29.17%,华东占25%,华南占16.67%,西南占10.42%,西北地区占4.17%,东北地区占1.04%。除2015年第六批之外,前五批74家的核心群母猪存栏12.6万头,其中杜洛克、长白、大白核心群母猪存栏分别占总存栏11.6%、26.1%、62.3%。种猪产业在养猪金字塔的顶端,国外约6-8家知名种猪育种企业占当地市场份额的70%以上,基本上是寡头垄断格局。目前国内种猪产业还比较分散,龙头企业成长空间充裕。
规模可观,但大型育种企业少。我国每年出栏商品猪7亿头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产出和消费国,种猪业务规模可观。但长期以来,我国瘦肉型原种猪进口量大,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顶尖国际育种公司不外销核心原种猪,缺乏独立育种能力的国内养猪企业发展受到约束。
国内性状表现有所提升,但与国际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测算国内历年MSY(单头母猪每年提供肥猪头数),发现有明显提升趋势,综合行业情况,国内育种水平确实逐步在有提高,也兑现到生产指标上。但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异,国际领先的丹麦平均MSY水平在25以上,国内养殖效率仍有极大提升空间。
4.1、采购、销售与业内常规企业不同
外购种猪,一般企业以扩繁为目的,温氏以育种素材补充为目的。前文有述,来源于国外大型企业的核心原种猪无法得到,大多数企业引入一般原种猪后少有育种工作,种猪逐步退化,因此国内种猪企业多年来持续从国外引种。这一情况在中小生猪育种企业中仍然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我们了解到温氏较少进口种猪,少量引进也是补充育种材料,坚持开展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种猪育种创新,已经培育出多个“温系”核心原种猪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
销售方面,公司种猪业务目前以内部供应为主。温氏养猪业务体量巨大(2016年出栏商品肉猪1713万头,2017年估计在1900万头以上),二元母猪种群保有量在90万头以上(含新近基础群种猪)。后期种猪公司以每年新增约500万头肉猪产能为指导规划,目前主要满足内部更新需求为主,少量外售。按照更新需求看,温氏年产纯种猪约12万头,估计各类种猪合计约50-100万头,体量全国居首。
科研技术实力雄厚,拥有行业唯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言中所提到的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公司技术实力的一大体现。平台依托于温氏和华南农业大学,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现已验收,是我国猪育种领域唯一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平台下克隆、分子细胞工程育种等储备技术丰富且成熟。下一节我们会详述平台情况。
科研成果丰硕,五元猪进一步优化生产性能。公司科研成果丰硕,2008年成功获得广东省首例克隆猪,在克隆技术指标和猪产业化应用上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建立了基于芯片和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分型(GBS)的猪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至今已培育出8个专门化品系和2个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继培育的四元杂交种猪新配套系后,2016年自主培育的“温氏WS501猪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形成五系配套的繁育体系,在主要生产性能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定制化”育种,切合长期发展需求
种质资源丰富,为“定制化育种”打牢基础。多年来,公司从包括国内多家种猪企业以及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引入带有不同特点的种猪资源,基本已覆盖世界上最优异的各类原种品系。评鉴了4个品种、18个种群、223个家系的种猪,建立了冻精、细胞系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和大型瘦肉猪种质资源库。汇集国内外优秀瘦肉型猪种质资源,夯实配套系培育遗传基础。
品系选育,是育种的重要内容。公司选育精细化,以温氏S11品系选育为例,选留的种猪需要经过遗传评估,包括了基因检测、性能测定和体型评估,再根据背膘、日增重、料重比和体长等作为主要选择指标进行选种,选留的种猪进入核心群,核心群内的种猪用来完成选配。交配出生的仔猪出生选留,再进行入测选留,循环往复。
完善的种质资源和研发体系,实现“定制化”育种。针对改良终端商品猪性状,温氏率先培育出的四元杂交和五元杂交猪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定制化育种有益公司成长。全国性布局以及巨大的出栏体量,对于精准指向性的定制化育种提供了育种市场需求,也提供了种猪持续选育的保障。根据不同地域消费偏好,供应不同特点的种猪,更有利于生猪产品在当地保持流畅销售。进一步的,终端温氏生鲜门店的的铺设,为公司种猪产品提供了及时的市场反馈,也有望为公司带来肉品溢价,近年来公司发展土猪、优质猪育种,与下游零售终端形成配套。
温氏采用专门化品系选育,效益优于综合选择。主选性状集中、育种规模大、选择强度高,遗传进展快、选育方向明确,杂交优势显著。
专门化品系选育:按用途有多个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集中而明确,分为不同父系和不同母系来差别化选育,相互之间按特定方式配套。如作为第一父本的长白猪主选性状可确定为料肉比、产活仔数和体型,作为第一母本的大白猪主选性状可确定为2个,即产活仔数和生长速度。参考公司育种部门测定结果,专门化品系选育带来的育种进展远超当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综合选择模式。
五、温氏育种:优势独特,目标远大
5.1、行业先驱,体量无人能及
温氏是生猪育种行业的先驱。温氏从1998年开始涉足种猪育种工作,一直按独立育种工作单元运作管理,2012年成立了专业化的温氏种猪科技公司,后发展顺利,成为集团一大亮点。
育种以配套未来长期成长为目的。种猪公司的8个育种分公司已覆盖了华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辐射全国,现有核心群种猪约12000头,纯种扩繁种猪约2.0万头,高质量的纯种种猪规模年产可达12万余头。未来,种猪公司将继续落实种猪育种战略规划,实现企业跨越发展,实现上市8000万肉猪的配套种猪规模(含自用和社会推广应用)。
体量优势无人能及。目前温氏种猪年产各类种猪约50-100万头,据了解国内其它种猪企业种年产量基本在10万头以下,与公司体量差异巨大。参考2016年数据,种猪业务估计营业额超过6亿。假设市场化运营(类似吸收合并之前的大华农),参考PIC盈利水平,种猪部门利润估计在9000-12000万,甚至已经具备独立上市的能力。
5.2、育种人才集聚温氏
温氏拥有业内最强的育种专家团队。其中博士10人,硕士25人,本科129人。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全国1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温氏集团在2004年成立温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7年组建广东省温氏研究院,2013年组建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建设国家企业中央研究院。产、学、研集合的模式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相较同行育种企业,我们参考数家新三板种猪公司,人才结构均以生产人员为主,普遍以个位数的硕士人才为核心人才,技术团队储备与温氏差异巨大。
5.3、数据信息系统支撑选育和反馈
大体量,育种具备天然优势
建立责任清晰、层级化的育种体系。形成以种猪场为基础、分公司育种室为主体、公司育种部为中心的技术组织管理架构。各个层级分工明确:种猪公司负责育种研究方向与重大决策;育种部负责制定实施指导监督育种方案落实;组织配套系选育和育种技术研究;育种室配合育种部进行指导和监督;育种场落实育种方案,育种总结和反馈。
育种一大依托是数据采集,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养猪公司,年出栏量接近2000万头,遍布20多个省份地区,巨大的样本体量为公司在性能测定、大数据育种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系统支撑育种
温氏从1991年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建立了专业的数据管理中心,拥有60多名研发人员。投入上亿元,建立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统,合作研发养殖企业ERP(EAS)自主研发IO-OA办公系统、决策支持平台。温氏在EAS数据管理系统用于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查询与表型统计,种猪选育辅助是专门开发基于WEB的育种管理系统,包含了参数估计、遗传评估、种猪选留与选配、育种数据发布、种猪等级管理等功能;开发出育种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大型种猪生产性能数据库、多性状BLUP和GBLUP遗传评估模型,真正实现了大数据育种。
5.4、依托业内唯一的国家级平台,打开长期想象空间
对接种猪行业内唯一一个国家级研究开发平台。种猪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长期产学研合作,于2013年9月正式获得“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平台,平台为行业内唯一一个国家级研究开发平台,2013年4月9日获得国家科技部立项,2013年9月15日正式挂牌启动建设,17年9月正式验收。
设施完备、承接顶尖课题,成果丰厚。中心基础设施完备,拥有4个高新科技实验室(包括克隆实验室、冻精实验室、分子实验室及肉质实验室)。针对主要研究方向,中心开展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承担各级项目87项,研发经费近亿,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经过数年,中心已积累多部论著、国内外论文、专利等多项研发成果。
集聚英才,核心人员与种猪公司交叉。“中心”现有科技人员107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博士学位人员49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珠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2人。管理团队的交叉也意味着科研成果和温氏资源更好的对接。
育种事业目标远大,前景广阔
目前,中心已收集保存了15个猪种质资源,组建了3万头母猪的育种基础群和纯繁群,初步建立了分子标记聚合、全基因组选择、体细胞克隆和冷冻精液等育种方法,开展了12个专门化品系的选育,建立了3个配套系并实现了大规模的产业化。通过工程技术和种猪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建立了3000万头商品猪的种源保障体系,根据中心官方信息,年创社会总产值225亿元。
平台的总体目标是带动全国种猪产业发展,担当技术源头。平台目的是建立以适应市场化机制为特色的生猪种业公司化育种,包括“繁、育、推”全产业链的工程技术体系,进行全行业的开放服务,带动我国种猪产业发展,为彻底扭转我国种猪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危险局面,担当技术源头。
近期目标(3年内):收集、整理、引进和评价6个以上优质种猪品种资源,持续选育4个优势性状种猪新品系至第5世代;研制育种关键技术5项以上;熟化工程技术4项以上;引进和消化吸收新技术和设备5项以上,申请专利5项以上;直接带动2500万头肉猪的生产能力。推广的新产品和技术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利润15亿元以上;培育工程技术带头人30以上。
中期目标(5-10年内):培育种猪新品种(配套系)1个以上,并进行产业化应用;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种业带动提高生猪养殖效率10%以上,年新增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中心”依托单位成为世界前3强的育种公司,带动我国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猪育种企业10家以上。
长期目标:成为全国种猪育种的技术研发中心,人才聚集和培训基地,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育种企业,带动全国30%以上瘦肉型猪生产,成为世界领先的种猪育种基地。
六、投资建议和风险提示
从周期角度而言,公司近期利空出尽。黄鸡扭亏为盈,目前单羽盈利接近10元,参考13-14年禽流感后黄鸡价格,我们认为18年盈利将非常可观;猪价仍是在下行周期,但近期季节性反弹,加之18年公司规划出栏增速提升,总体看18年有望实现业绩正增长。预计2017-2019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59.1亿、70.5亿和60.2亿,对应当前PE22.2倍、18.6倍和21.8倍 ,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