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离不开抗生素,但完全依赖抗生素,则不仅养不好猪,还会明显提高养猪成本。我国的规模化猪场中,每出栏一头商品猪,疫苗和兽药所占的份额为70~130元。在相同饲养规模下,每头猪的药费可能相差60元左右,在微利时代,可能这个差额就是利润。但这并不意味着药费高的场生产成本一定高,药费低的场生产成本一定低。
猪场关键的指标一是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上市猪的重量,二是每公斤增重的成本(包括饲料、动保、人工、水电、环保等)。因此,猪场应该像其他行业一样,需要经营,需要成本核算,需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一味地节省,可能导致生产效益降低,最终使养猪成本提高。
猪场需要开源节流,开源就是要提高生产水平,提高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上市猪的数或重量;节流就是将各种成本压缩到最低,前提是保证满足养猪生产的各种需求,如营养需求、环境需求、疫病防控需求。也就是说在不降低生产性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各方面的开支。
将饲养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这些成本包括、疫苗、药物、人工、水电、种猪的引进、猪舍等硬件设施的折旧等。不管用药多少,药品的价格多少,只要母猪的繁殖性能和商品猪的生长性能提高,就有可能使得每公斤增重成本降低。
在同样的条件下,国内管理好、生产水平高的猪场,每公斤增重的成本在10.5元左右,而普通猪场的成本在11元以上,甚至还有不少猪场成本在12元以上。在养猪总成本里面,饲料成本占70左右,而动保成本占7%左右,人工成本5%、环保成本在1%、水电以及财务成本在10%左右。其中饲料成本、环保成本、水电、财务成本几乎是不变成本,人工和动保成本虽然是可变的,但余地不大。降低单位增重成本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水平。
猪场兽医或者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兽药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猪场疾病的发生规律,在能够防病治病的前提下,尽量少用药。在保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即疫苗和药物是猪场防病治病的工具,而不是必需的物品。
因此,合理用药不仅是猪场兽医应该关注的问题,更是老板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些常常见到的不容忽视的药物浪费现象,看看不良用药习惯,是如何“吃”掉猪场利润的。
药物选择不对
很多猪场选择药物只选便宜的,不选对的,认为便宜的药可以降低成本。实际上,无效的药物是最贵的。尽管购买价格便宜,但对防病治病没有效果,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因为延误了治疗而造成生产损失。如有工艺的抗生素制剂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均比没有工艺的产品好,安全性则更高。如有些养殖者喜欢选择原粉(国家已经禁止使用),认为便宜,但由于没有工艺,原粉的生物利用度低、稳定性差,因而使用效果不能保证。
饲料加药搅拌不均匀造成的浪费
饲料加药和饮水加药在猪场是群体防病治病常用的方法。饲料加药时,有的在料车上搅拌,有的在地面搅拌,有的加水搅拌后拌料,遗憾的是很多都没能将饲料与药物拌匀,不能保证每头猪都吃到足够的药物,吃的多的可能造成中毒,吃不到的则没有任何效果。饲料给药时还需要考虑猪的采食量,在发病猪、限饲阶段的母猪,采食量给体重往往不匹配,按常规添加可能打不能需要的剂量。
饮水加药没有选水溶性好的药物
虽然安装饮水加药器看起来麻烦、浪费时间和金钱,可一旦使用后,添加药物可以简单、均匀很多,一般地,即使猪只感染疾病,饮水也不会减少,一些热性疾病甚至会导致猪只饮水增加,这样就增加了血药浓度,减少了治疗时间和成本,因此这是群体给药最好选择饮水给药。很多猪场在采用饮水给药的时候不注意药物的水溶性,导致堵塞水管或饮水器,影响猪的饮水和治疗。同样,没有工艺的抗生素制剂溶水后稳定性变差,若饮水时间长,活性成分可能会失效。如阿莫西林如果没有工艺,溶水后很容易分解失效。而克拉维酸钾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产品,在阿莫西林复方制剂中,往往以4:1的比例添加,但其溶水后,比阿莫西林分解的速度还快,真正被猪利用的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比例有很大变化,其发挥的作用可能会大打折扣。
剂量不准确
给药剂量最准确的是按每kg体重的mg数表示。很多兽医或猪场老板不会计算,往往造成给药量不准确。在肌肉注射给药时,可能估计出猪的体重,容易计算给药量,但饲料会饮水给药时,需要根据猪的采食量和饮水量计算每吨饲料或饮水中的添加量。在发病后或限饲阶段,没有相应地提高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量,治疗效果不佳。有的猪场为了降低成本,故意减少剂量;或者有人为了快速治病,故意加大剂量,这样都造成了浪费。
没有把握用药时机
抗生素的作用有的杀菌,有的抑菌,但在体内,任何抗生素都不足以杀灭体内的所有致病菌,需要猪的自身防御系统清除致病菌。因此在猪刚开始发病或刚感染后用药,猪的免疫系统没有被破坏,用药效果好,而病入膏肓的猪各器官包括免疫器官功能下降,就不能有效地清除入侵的病原菌。所以,用药时机很重要,最好在疾病还没有发展,或细菌刚开始感染时用药最好,避免疾病的燎原之势。
每个猪场都有自己的发病规律,根据疾病的感染动力学,在疾病发生或感染之前用药,既可以降低用药量,又可以提高药物的效果。如支原体在13周龄、18~20周龄感染最严重,那么可以在12周龄、18周龄添加药物,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13周龄也是猪场回肠炎感染最严重的阶段,此时用药可以一举两得。
没有用足疗程
疗程是针对病情经用药多长时间后所达到何种程度,然后再决定新的治疗方案,称为一个疗程。在猪场一般疾病的疗程在3~5天,个别疾病的疗程可能要15天左右。若疗程不足,可能疾病会复发,一旦复发,可能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治好。大部分猪场兽医或老板,在治疗猪病时,一旦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就认为治愈了,就停药了,达不到用药目的。
没有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用药
每一类抗生素都有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有其独特的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PAE)。如青霉素是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抗生素与细菌接触的时间越长,抗菌效果越好),其半衰期很短,每天一次用药,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很短,不足以杀灭或抑制体内的致病菌,因而没有治疗作用。所以很多猪场认为没诊断准确或没选对药,实际上,是没用好药。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主要与血液或组织中药物浓度有关,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关系不大,因而有些药物一天给药一次即可,没有必要连续给药,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联合用药不准确
为了提高抗菌效果,拓宽抗菌谱,或降低毒副作用,很多猪场采用联合用药。在选择联合用药时,需要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疗效,如联合用药有协同作用,也存在拮抗作用(即抗菌效果降低)。曾经见过一个处方内有三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样使用有可能疗效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毒性明显增强。
饲料给药时,可使用预混剂,此时对溶解度考虑的少,但也需要排除存在拮抗作用的药物,如阿莫西林和氟苯尼考存在拮抗,不能配伍。
在饮水给药时,要考虑不同药的理化性质,以免造成沉淀或分解失效,因而,饮水给药最好不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若要使用,可分别使用。
迷信药敏试验的结果
由于细菌抗药性的发展,原先敏感的抗生素,可能不很敏感了,这就给临床选药提出了挑战。所以很多猪场建立了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药物,可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在体外,很多药物是敏感的,但一旦用到猪身上,则没有相应的效果。这要考虑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如有效药物在体内溶出度低,即使再敏感,其吸收的量也不一定能达到抑菌或杀菌浓度。如磷霉素钙在体外对猪丹毒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但由于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临床上几乎是无效的,不仅造成了浪费,也延误了治疗。因此,药敏试验是体外的,在选择药物是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猪是经济动物,必须根据其经济价值决定是否治疗。在兽医临床上,很多猪是没有必要治疗的,如严重关节炎、严重胃溃疡或者严重感染导致的恶病质状态,即使用药后没有死亡,但也难有利用价值。猪场应根据猪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的难以程度,决定是继续治疗,还是尽早淘汰。
猪关节炎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上,有疾病“五不治原则”,即五种情况下不需要治疗,以节省宝贵的药费。这五种情况分别是: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疾病不治;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愈后经济价值不大的猪不治;治疗费用超过病猪价值的猪不治;治疗费时、费力、治疗时间过长的病猪不治。毕竟猪场不是福利院,不能创造价值的猪应无情淘汰,就像后妈一样狠。
药物保存不当造成的损失
不同的药物保存方法不同,但亦有共同原则,那就是密闭、阴凉、避光保存。这样可以避免药物因吸潮而变质、因光照而氧化、因挥发和风化而失效。当然,不同厂家的制剂稳定性不同,储存的稳定性也不尽相同,虽然农业部规定大部分抗生素的有效期是2年,但有些厂家的制剂不用2年就分解一般,有的厂家的制剂可保存3年(如华辰安力素)。有些猪场药品开封后没有用完,没有密闭保存,有可能污染各种细菌、霉菌,有可能吸潮、见光,时间一长,效果就会降低。
使用方法的浪费
所有药物的标签是农业部统一规定的,随意修改就成为假药了。其规定的用法用量是按普通制剂计算的,而有工艺的产品由于其溶出度高、生物利用度高,或者有优良的药代动力学,即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长,所以,完全按说明书使用可能造成浪费。如华辰赛菲欣按每kg体重给药时用量为3~5mg,但由于可以持续长达7天的有效血药浓度,因而没有必要每天都注射给药。再者,阿莫西林原粉或者没有工艺的阿莫西林制剂,口服一次有效血药浓度只能持续6~8小时,所以需要每天给药2次,而安力素用药一次,可以持续12小时以上的有效血药浓度,每天用药一次即可。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最好咨询厂家的技术人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以上只是列举了猪场中部分常见的药物浪费现象,但每一种浪费所导致的结果,都是用药成本的增加,可见,不良用药习惯正在吃掉猪场的利润。兽医或猪场老板需要了解抗生素的常识和疾病基础知识,避免滥用药物。
其实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生物安全、饲养管理以及环境的改善,可以使抗生素的使用量减少,而且效果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