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淘汰是将生产性能下降或者患有疾病不合适留种的母猪清除出种猪群的过程。母猪淘汰方案对猪场生产力及生产成本有着较大影响。
淘汰率偏高会增加疾病风险
在猪场生产中,母猪利用年限缩短会导致经济效益低下。那么,母猪淘汰率在多少比较合适呢?怎样的母猪胎龄结构比较合理?
淘汰率偏高导致母猪群年轻化,青年母猪的生产能力低、非生产天数增多,其后代死亡率高,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中山广食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胜生表示,母猪从1胎龄转2胎龄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适应力差、母性差、掉膘严重以及应激大等问题出现,严重时导致母猪被淘汰。
同时淘汰率偏高需要补充较多的后备母猪,这就增加了疾病风险,提高了养殖成本。根据相关研究,母猪直至产第3胎时才能建立全面的免疫保护力,第6-7胎后免疫力往往会下降。
因此,如果成熟的3-6胎母猪所占比例过低,整个母猪群的群体免疫水平将受到影响。仅此原因就可能会显著减少窝产仔数。另外,到初产时后备母猪的培育成本一定,按每头出售仔猪平摊成本,那么产6胎(70头仔猪)的母猪要比产3胎以上(40头仔猪)的仔猪成本降低近一半。
淘汰率偏低将导致母猪群老化,高胎次母猪因机体抵抗力和生产性能下降,导致生产成绩严重降低。佛山市瑞宝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垦科介绍,以新美系为例,8胎龄以上的母猪或许有的产仔数可能不低,但所产仔猪的生产性能较差,出现体弱多病、生长速度慢以及僵猪的情况增多。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刘自逵教授的推算,一年2.2胎次,8胎次至少3年半,淘汰率在30%左右。按母猪6胎次计算,淘汰率在40%左右。因此,比较理想的猪场淘汰率在30%-40%,并且越接近前者越好。同时要让每头母猪一生能提供更多的后代,尽可能减少非生产天数。
母猪出现这些情况时要淘汰
当母猪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就被淘汰。淘汰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类,繁殖障碍、老龄化、生产性能低下以及肢体问题。我国当前猪场的淘汰率略高,在35%-45%之间,因此高胎次母猪占比较少。不同胎次的母猪被淘汰的原因不同。初产母猪多因繁殖障碍和肢体问题被淘汰,而高胎次母猪多因生产性能低下和老龄化被淘汰。所以因繁殖障碍和肢体病被淘汰的母猪更为多见。
关于淘汰原因,李垦科指出有以下几种情况:母猪配种后反复发情连续两次以上的,屡配不孕;产后子宫炎,出现流脓,无法治愈的母猪;60天不发情,或者两三个情期不发情的母猪;连续两胎产仔数达不到指标的母猪;体况严重消瘦,调膘调不上去的母猪。
另外,有肢体问题的母猪也要淘汰。李垦科指出造成肢体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于微量元素与营养缺失,或者是毒素影响造成的。比如钙、锌的缺乏。另一类是机械性的损伤引起的。栏舍老旧,漏缝板、水泥板等会造成肢体损伤,不及时处理,慢慢就会严重。
在疾病方面,导致母猪淘汰的疾病主要是蓝耳病和伪狂犬病。此外,母猪淘汰率的升高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刘自逵介绍,这几年由于自繁自养的原因,许多养殖场开始自己选育母猪,更换母猪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当母猪出现较大问题时,治疗付出的代价更高,淘汰母猪成为首选。
降低淘汰率先要改变养殖理念
如何降低母猪淘汰率呢?吴胜生介绍针对具体症状给出解决相应解决办法,比如加强后备母猪的选育;加强饲养管理,例如临产前一个月多运动可以减少难产,加饲青饲料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抵抗力。
值得一提的是蓝耳病。蓝耳病病毒对母猪的影响主要是繁殖障碍,造成流产、死胎和木乃伊。如果母猪感染后没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性感染,完全可以恢复。恢复的母猪对蓝耳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对以后的繁殖性能影响不大。一般来说,进行检测,如果抗原是阴性则证明该母猪没有病毒血症;如果采食量和其他生产指标正常就可以继续使用。
除了具体的措施,刘自逵提出转变养殖观念。他表示,目前养猪业的品种、饲料、环境设施、人员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母猪繁殖障碍、淘汰率等并没有多大改善。这主要是因为现在人们太注重数据化的结果。只从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去顺应猪的习性、生理特点。同时要关注肠道健康、满足动物的需求以及简化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淘汰率。
李垦科也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他认为,许多猪场在生物安全方面缺乏可靠的评价体系,比如猪场天天消毒,却无法得知消毒效果究竟怎样。另外,猪场淘汰母猪时不按生产计划,而是依据市场行情,在好行情时本该淘汰的母猪却留着,增加了猪群患病风险。养猪人应当转变观念,依据生产计划淘汰母猪,因为生产稳定比一切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