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地区猪粮比价跌破盈亏平衡点 养殖户陷“怪圈”
来源:安徽网 2018-03-27 09:43:50| 查看:
次
猪粮比价跌破平衡点
记者从省物价局价格监测局获悉,上周全省生猪平均出场价格为548元50公斤,较上周下降30.6元,降幅为5.3%;与上月比,下降20.6%;与去年同期比,下降32.4%。全省玉米市场平均批发价格为100元50公斤,较上周上涨1.3%;与上月比,上涨2.1%;与去年同期比,上涨12%。
在我省部分地区,生猪价格更是持续探底。马鞍山市物价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上周该市生猪(三元出厂价格)5.40元/斤,与上周相比下跌0.3元/斤,环比下降5.26%,生猪价格一路下行跌至新低。
根据数据对比,上周全省平均猪粮比价(生猪出场价格与玉米市场批发价格比值)为5.48:1,处于盈亏平衡点下方的蓝色预警区域。价格轻度下跌,意味着生猪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
多种原因致肉价低迷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生猪价格在持续走低,近期从省内各地的价格调研来看,猪肉几乎是一天一个价。”省物价局价格监测局调研员焦怀彪告诉记者:“从六安霍邱、舒城等地的调研中发现,生猪批发价最低已经跌至4.6元/斤,而同期东北玉米价格每斤在1.1元朝上,猪粮比价位于盈亏平衡点以下。”
焦怀彪称,今年猪价的持续性低迷与业内的“猪周期”有关。据介绍,“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猪肉价格走高,去年猪肉价格每斤在7元到10元,行情较好,养殖户收益也比较大。”焦怀彪说,在高利润诱导下,养殖户持续加大出栏量,导致生猪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便一路走低。
焦怀彪分析认为,除了“猪周期”作祟外,猪价下路还有多重因素,“一是春节后居民对猪肉腌制品的需求减少;二是这两年部分省外大企业进入我省,大企业几十万头的出栏量对中小养殖户造成不小的冲击;三是随着环保政策趋紧,养殖户的成本日益走高,进一步抬高了养猪成本。”
养殖户应减少出栏量
猪价低迷,养殖户应该何去何从?对此,省物价局价格监测局监测二室主任黄卫国给出了建议。
“一是建议养殖户有序淘汰部分母猪;二是建议养殖户谨慎控制出栏量,不要跟风养殖;三是要关注农业环保政策,控制好养殖环保成本。”黄卫国说:“母猪越多,产的猪仔越多,对玉米等饲料的消耗就越大。适当淘汰部分补母猪,控制出栏量,可降低养殖成本,减少亏损。此外,随着环保成本走高,中小养殖户要加快转型,要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延伸阅读
猪粮比,通俗来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5.5: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生产成本是构成猪价格的基本要素,是定价的重要基础,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饲料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劳动工资管理费、药品防疫费、能源消耗费等。在生猪生产过程中,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60%以上,而猪的饲料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粮食。因此,粮食的产量和价格直接影响生猪生产的数量和价格。生猪生产的实践表明,猪价与粮价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相互适应的规律,即“猪粮比价规律”,合乎这一规律,就可以实现产销的宽松平衡,否则就必然出现产大于销或产不足销的被动局面。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