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养猪模式大PK!猪价下跌,三巨头的利润为何有增有减?

来源:大河报、中国经营报 2018-04-23 09:36:02| 查看:

  近期,养殖业1季度报告纷纷出炉,在现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养殖公司的利润增跌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是在战略路径、资产轻重及产业链布局方面各有不同。那么,雏鹰、牧原以及养殖业航母——温氏集团,在发展模式上有何异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雏鹰和牧原,作为河南养猪企业的双子星座,一个致力于做专业“猪倌”,另一个则不断在金融领域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两者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增跌不同。
  
  4月19日晚,牧原股份发布2018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7.56亿元,同比增长40.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0%。净利润大降的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下跌。

 
 近期,养殖业1季度报告纷纷出炉,在现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养殖公司的利润增跌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是在战略路径、资产轻重及产业链布局方面各有不同。
  
  此前不久,河南另一家养猪上市公司雏鹰农牧也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3亿~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91.28%~235.44%。
  
  与专注养猪、遭遇猪周期影响的牧原股份相比,雏鹰农牧业绩增长的秘诀在于投资收益,其从深圳泽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深圳泽赋”)收回投资份额及收益。
  
  尽管牧原股份和雏鹰农牧都是靠“养猪”上市,但却走出了两条迥异的发展路径:牧原股份把生猪养殖变成了资产重、科技含量高、人均效能好的高科技产业;雏鹰农牧选择了越来越“轻”的雏鹰3.0模式,在金融领域的投资成果可圈可点,其产融集团带来的“平滑”效果也开始获得显现。
  
  战略路径:产融标杆企业VS超级猪倌
  
  按照雏鹰农牧2017年半年报的说法,该公司目前正在稳步推行“生猪养殖+深加工、粮食贸易和互联网”三大战略布局,并基于生产养殖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的需要布局产业基金,推动产业基金服务主体业务的战略布局,为其持续利润增长奠定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雏鹰农牧不仅布局了基金,也参股一些银行业机构和控股类金融公司。
  
  其中在基金业方面,不仅布局产业相关领域,也涉及了扶贫和电竞产业;在银行业方面,除了已经参股新郑农商行和焦作中旅银行,其参股辽宁昌图农商行的申请也于2017年12月27日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类金融公司中,经过今年3月份23亿元增资,雏鹰农牧持股河南泰元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比例从22.67%增至65%,此外雏鹰农牧还持有新郑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50%的股权。
  
  雏鹰农牧的这种布局在2017年7月份被河南省工信委、河南银监局、河南省金融办及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联合评为“产融标杆企业”,是河南产融合作标杆企业20强企业。
  
  当然,这种布局也为雏鹰农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3月9日,雏鹰农牧公告称,经深圳泽赋全体合伙人同意,拟根据项目投资完成情况,逐步收回对合伙企业的有限合伙份额不超过20亿元,并根据《合伙协议》约定,退出时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然而,由于深圳泽赋的报表无法并入雏鹰农牧年报,直接导致其2017年净利润不得不由2月13日公告的6.46亿元修正为1.11亿元。同时,得益于份额退出的投资收益,雏鹰农牧预告其在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3.3亿~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91.28%~235.44%,雏鹰农牧投资金融板块带来的平滑效果初步显现。
  
  要知道,2018年第一季度,由于猪肉价格较去年同期累计下跌超过30%,河南最大“猪倌”牧原股份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降80%。
  
  尽管牧原股份也有参股农商行、设立产业基金和结合产业要求设计国际公司及物流公司的行为产融和产业链延伸的布局,但是纵观过去的整个2017年,牧原股份依然在致力于做好一个专业的猪倌。
  
  牧原股份2017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其在养殖板块的全资子公司已经达到80家,分布在全国十三个省区,比2016年底多了41家,在养猪行业规模就是王道的背景下,牧原股份2017年实现生猪出栏723.74万头,实现净利润更是达到23.7亿元。
  
  资产轻重:自家猪场养猪VS用别人的养猪场养猪
  
  巨大的生猪出栏量,必须有数量较多的规模生猪养殖基地支撑,而生猪基地建设,则是牧原股份2017年投资最多的领域。
  
  牧原股份2017年报显示,2017年底,牧原股份总资产达到240.45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85.94%,其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余额为120.95亿元,比2016年底增长64.54%。
  
  牧原股份解释称,主要是因为公司扩大产能,建设规模增加所致。
  
  多年来,牧原股份坚持大规模一体化养殖,已形成了集科研、饲料加工、生猪繁育、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封闭式生猪生产链。
  
  为了强化这些方面的优势,2017年,牧原股份为了满足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和使用进口替代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设立了牧原粮贸;为了实现融资渠道多样化、国际化需求设立了牧原国际,为了满足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的需求设立了牧原数字技术
  
  一系列的建设,虽然让牧原股份的资产更加“重”起来,但是其效率也在加速提升。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让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颇为自豪的一件事,就是他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变革,不仅实现了养猪行业门槛的提升,也实现了一名饲养员一年养殖规模可以达到10000头,单人效能产值超过1000万元。
  
  与之相反的是,雏鹰模式3.0则基本上放弃了自建养殖基地的可能,这项工作交给了合作方,具体的养殖则交给了有合作关系的农户,雏鹰农牧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管理养殖场地、办理牌照/手续和支付代养费等,这种模式给雏鹰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卖“猪圈”,从2015年开始,雏鹰农牧几乎每年都会出售数量不等的“猪圈”。
  
  3月10日,雏鹰农牧再次发布公告,称将在未来12个月内,按照规划对位于吉林和三门峡地区的部分猪舍和附属设施进行分批次、分阶段的转让,预计交易金额不超过17亿元。
  
  雏鹰农牧表示,此次转让后,相关合作方只是拥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履行合作养殖的代养义务,而生物资产的所有权仍为雏鹰农牧所有。
  
  产业链布局:向上VS向下
  
  大批“猪舍”的出售,让雏鹰农牧获得了更多的资金进行产业链方面的投资。
  
  1月21日,由雏鹰农牧控股子公司微客得(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与沙县小吃易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沙县易传媒、沙县小吃集团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贵人鸟投资有限公司及中证中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发起设立中证中扶(沙县)小吃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用于投资沙县小吃相关产业链,加快沙县小吃项目升级的进程。
  
  这也意味着,雏鹰农牧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为沙县小吃提供原材料和预包装食品,而是要深入参与其发展,以借助沙县小吃渠道实现自身向产业链下游加速延伸的目标。
  
  3月9日当天,雏鹰农牧发布了拟出资3亿元设立雏鹰国际贸易公司的公告,这将使雏鹰农牧能充分利用河南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通过利用国外粮食价格优势与国内粮源的大宗采购优势,获得优质、低价粮源,在保障饲料原材料供给、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增强公司粮食贸易的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综合抗风险能力。
  
  与雏鹰农牧向下延伸产业链不同,牧原股份选择了向上。
  
  在去年的布局中,除了兴建规模养殖基地,牧原股份的产业投资保持了继续向上游的特点,如国际粮食贸易、物流运输及数字技术等方面。虽然看起来更重,却更容易实现与生猪养殖现实需求的协同。
  
  牧原股份的重资产策略也并非完美无缺,因为更多的资产将会以折旧的名目,反映在财报里面,进而通过计提折旧的形式拉低净利润率,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明显。牧原股份2017年报显示,2017年度,该公司折旧规模已经达到6.53亿元,较2016年的2.85亿元增加了131.58%。
  
  温氏积极布局乳业制品、生鲜经营业务
  
  温氏股份预计2018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亿元至14.2亿元,同比下降3.61%-8.36%。
  
  任何生猪养殖企业都在为熨平猪周期而努力。由此,温氏股份也在向下游产业链布局。
  
  目前,温氏股份拥有乳业制品、生鲜经营等业务。在2017年,温氏股份乳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生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33亿元,累计签约门店197间,已开业178间。
  
  温氏股份谋求在下游的布局,并不排除通过收购手段实现快速扩张。
  
  “我们过去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生猪数量的扩大上,今后将加大生猪屠宰加工业务的调研,积极寻找合适的机会建设屠宰加工厂,构建鲜冻品、熟食品的分销渠道,延长产业链,获取全产业链利润。并且,从上市至今,温氏股份一直在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实现自建场之外的产量产值的快速增长。”温氏股份方面曾公开表示。
  
  巨头的扩张逻辑
  
  积极扩张,几乎成为众多生猪养殖企业的规定动作。
  
  2016年4月,农业部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该规划对于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国内一大批落后产能退出。与此同时,在猪周期下行期间,诸多个体养殖户逐渐会被淘汰出局。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生猪长期以散养为主,目前规模化养殖有一定进展,但生产集中度仍很低。中国肉类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伟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当前集约化养殖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规模化、正规化、现代化的养殖模式,才能真正解决养殖企业势单力薄的情形,并同大的加工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
  
  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出栏总数并未出现较大下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猪肉产量5340万吨,同比增长0.8%;生猪出栏68861万头,同比增长0.5%,生猪市场供应稳定并略有上升。
  
  这源于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积极扩张。2017年,温氏股份与牧原股份在建工程同比增加85.44%和76.06%,均是因为发展规模扩大所致。
  
  从具体的生猪出栏量上来看,温氏股份以接近2000万头排在前列,牧原股份经过近几年的扩张,以超过700万头的数量位居第二。而由饲料领域跨界而来的正邦股份、新希望六合,同样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未来的规划,温氏股份提出到2019年年生猪出栏达3000万头,较2015年增加1000多万头;牧原股份在2018年计划出栏生猪1100万头至1300万头;新希望六合早在2016年初就曾发布公告称拟投资88亿元,通过3到5年时间,以“公司+家庭农场”等方式发展1000万头生猪,通过“技术托管和技术服务”形式覆盖2000万头生猪。包括雏鹰农牧、天邦股份等均有扩张之势。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积极扩张仍将是养猪龙头企业的主要动作。相对而言,牧原股份的重资产扩张模式对资金要求更高,而温氏股份迅速扩张的成本较低。不过,只要能够保证资金链相对安全,它们就敢于做出扩张的选择。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巨头PK 利润 模式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