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2018猪价下行年,央视建议养母猪?

来源:央视财经 2018-05-23 09:40:20| 查看:

  4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下跌6.6%,同比下跌16.1%,创5年来新低,猪价格更是创8年新低。
  
  “猪周期”的波动周期正在被拉长,波动幅度变大。肉贱伤农,价高伤民,“猪周期”如何破解?请看《央视财经评论》专题解析。

 
 4月份,猪肉价格环比下跌6.6%,同比下跌16.1%,创5年来新低,生猪价格更是创8年新低。
  
  一、产能过剩是主因,规模化无法破解猪周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猪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还是产能过剩,虽然环保禁养导致存栏减少,但是国家有意识地将生猪产能往玉米产区、粮食产区转移,生产能力弥补了环保禁养带来的空缺,生猪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创新低。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猪价下滑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供求关系没有改变,二是生猪养殖结构发生变化,三是目前仍然处于猪周期,只要周期的所有元素没有大的变化,猪价依然会上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生猪规模化进程空前加速,散户加快退出,但是依然无法破解猪周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规律。
  
  二、2018年还在下跌阶段,以饲养母猪为主后期可盈利
  
  按照以往的生产经验“猪价涨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的规律,本次猪价格下跌,前后持续两年的时间,且跌幅让众多养殖户吃不消。中国社科院农村研发员李国祥称,“猪周期”价格的涨跌规律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涨跌的持续时间不定,3-5年皆有。随着小散养殖户的退市,目前,我国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60%-80%,规模化猪场的生产计划也是具有周期性的规律,这是客观存在的。“猪周期”还在,只是猪周期的节奏发生了变化。
  
  李国祥认为,这一轮猪周期主要是资本和规模化带来的产能过剩,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是猪价的长期高位,二是投资者误判了形势,以为规模化能够改变周期,以为物联网、互联网能够改变周期,其实本质还是没有改变。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对此表示,规模化养殖的决策依据更科学,市场风险防范更好,抗风险能力更强,对市场的缓冲力更大,然而,规模化养殖业同小散养殖户一样,也存在信息盲点,并不能全面了解市场信息,随着规模化养殖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猪周期时间可能会更长。
  
  猪粮比价已跌破盈亏平衡点,这会倒逼部分生产退市,业内人士预测在6月份或者9月份完成探底。
  
  目前,很多大企业在不断地扩张生猪养殖规模,看重的就是猪价低迷之后的大涨。对此,李国祥称,:“猪周期”具涨跌的规律,猪价跌的时间越长,跌幅越大,养殖户的资本跟不上,亏损越多,对猪市就会望而却步。那么,猪价之后很可能涨幅大,上涨时间长。2018年猪价还在下跌阶段,如何在之后的大涨中盈利?李国祥建议,目前并不适合饲养商品猪,可以以饲养母猪为主,后期盈利。
  
  三、如何防止猪价涨跌幅度过大?
  

  熨平猪肉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还需要探索有效的途径。李国祥表示,无论是规模化养殖,还是通过技术手段,想要完全消除生猪及猪肉周期性价格,是不可能的。我们做的只能是防止猪价的涨跌幅度过大,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猪周期上行阶,涨幅过大的时候,限制企业、资本等进入养猪行业。
  
  跳出猪周期,需要提升政策的前瞻性。李国祥表示,猪周期的发生与养殖主体、政策、猪等各个层面都相关。在很多研究猪的机构,我们发现很多信息是很矛盾的,商务部、农业局等等的信息有时数据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提高行业信息的对称性。
  
  再一个在政策方面,猪肉涨得时候,就不要补贴,猪肉亏的时候提一下劲。生猪养殖的补贴政策,集中在猪价下跌的时候,平稳猪肉价格,减少市场及消费者的损失。行业信息的对称,养殖技术等都有待提高。目前,我们不能跳出怪圈,但是可以避免猪价格的过度的波动。
  
  四、养猪不易,别乱找风口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大家千万不要追养猪的风口,养猪特别不容易,高科技、高风险,当年很多企业跨界养猪,结果都没达到预期。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懂养猪是什么,以为农民能干的事情,我也能干,这里面没有这么容易,建议还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合适。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母猪 央视 建议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