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原料什么情况?玉米拍卖市场的分析...
一、拍卖成交良好,溢价幅度稳中小涨
自2018年4月12日临储玉米再度启动至5月18日,2018政策性拍卖已运行六周,总计投放4481万吨,总成交3164万吨、总成交率70.6%。其中,14年产成交2883万吨占比91%、15年产成交226万吨占比7%、13年产成交54万吨占比1.7%,其余11-12年产成交1万吨。分地区来看,黑龙江成交1473万吨占比47%、吉林成交1018万吨占比32%、内蒙古成交392万吨占比12%、辽宁成交281万吨占比8.9%,其余四川成交0.7万吨。从溢价情况看,14年产二等玉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成交平均溢价分别为39元/吨、50元/吨和69元/吨,前六周拍卖溢价相对稳定,15年产二等玉米三省平均溢价分别为16元/吨、18元/吨和28元/吨。(因15年粮源投放数量较少,可参考性相对不足)据了解,临储玉米已确认出库数量1700万吨,实际出库约1087万吨,剩余近2100万吨等待出库。
投放前三批次,即4月12日-4月27日拍卖期间,周度投放总量在700万吨水平,进入5月份之后,即5月4日当周开始,临储玉米拍卖周度投放规模上升到800万吨,同时15年产粮源占比也持续增量。伴随拍卖稳步增量持续投放及出库,拍卖交易成交热度下降、成交率也呈理性回落态势,但市场有机构开始不理性,甚至有传闻称6月初起临储拍卖投放量或将缩减、预估单周投放量缩一两百万吨左右等不实内容,有悖现阶段政策层面通过临储玉米持续稳定投放以满足市场需求、保证粮价相对稳定的大局观。去库存压力依旧,拍卖投放短期或难缩量。一方面当前拍卖成交情况良好且溢价水平稳中小幅上涨,这说明市场对陈粮是有持续需求的,在拍卖成交大幅下滑、成交价格显著下跌的情况出现之前,政府没有必要收住拍卖的口子,下调拍卖底价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去库存压力依旧较大,从拍卖结余量来看,尽管14年产玉米结余量减少至2380多万吨,但15年玉米尚未大量投放,仍有约1.23亿吨待拍,临储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随即5月22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5月31日-6月1日当周仍维持799万吨临储投放量的公告,进一步粉碎了市场谣言,陈粮去库存工作持续推进。
二、出库节奏偏慢,未出库数量持续积聚
截止本周黑龙江已出库比例约30%,约441万吨,吉林拍卖成交的1000万吨中,已出库数量在353万吨左右,辽宁出库数量约为156万吨,内蒙古已出库数量约为137万吨,合计临储玉米已出库约1087万吨,且因前期企业自拍比例较高,出库相对顺畅,出库节奏快于去年,其他几个地区出库节奏略慢于吉林,东北整体出库率在30-35%的水平。按当前拍卖成交及出库效率推算,东北三省一区日均出库约40万吨,月出库量约在1000万吨,后期若出库效率加快,则出库效率在1000-1500万吨/月,而单月拍卖成交数量约为1900万吨,即每月未出库数量将累加500-800万吨,以此推算,截止7、8月底未出库玉米数量将增至3000-3500万吨,出库压力持续积聚,对7、8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的压制作用更加突出。此外,本年度拍卖成交量前所未有,这中间必定有一部分资金力量不足的中小贸易商参与拍卖,而拍卖出库期为两个月,即从6月中下旬开始,拍卖粮源将陆续进入出库截止期,届时集中出库现象将更加凸显,进一步打压阶段性行情。
三、18/19年度陈粮结转库存大量增加,或对新年度行情形成抑制
综合以上拍卖成交及出库情况,我们对未来玉米市场有以下几点判断:
①当前拍卖粮出库节奏偏慢,且北港集港粮整体处于偏低水平,说明下游消费相对疲软,其对出库节奏的拉动作用并未显现。而养殖行业需求恢复所需的时间周期相对较长,需求不足对行情的压制或延续至下一年度。
②今年企业自拍自买数量大,该性质粮源成本相对较低,后期陈粮集中出库压制市场价格,陈粮成本下跌空间加大。
③18/19年度玉米深加工补贴三年期已经结束,缺少补贴的刺激作用,深加工企业对18/19年度新季玉米的囤粮采购热情将下降;同时前期拍卖热情高、成交量大,大量占用贸易商资金,制约其后续采购新季玉米的能力。
④18/19年度陈粮结转库存或大量增加,对新季行情形成压制。15年产吉林三等玉米拍卖底价1450元/吨,加预期拍卖溢价30元/吨、出库费、升贴水及运费成本,到东北深加工企业处及北方港口到货价格分别为1630元/吨和1680元/吨,与近期期货市场c1901合约价格1835元/吨比较,拍卖陈粮价格优势明显,而考虑到后期拍卖投放持续,溢价幅度进一步收窄,则陈粮的成本优势将更突出,下游企业大量囤积陈粮至18/19粮食年度生产将更有利可图。这将刺激参拍主体在临储拍卖收尾的一个月里开始转变建库思路,积极参拍来增加陈粮备库,由此18/19年度陈粮结转库存或超过2000万吨,相当于新季玉米增产2000万吨,陈粮的价格优势也将抑制深加工企业在新粮上市初期收购新粮的意愿,给当前干旱、减产炒作下的新季玉米市场带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