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行业点评 > 正文

注意,上半年你不得不关注的三种“新”猪病!

来源:爱猪网整理 2018-07-10 16:19:10| 查看:

  生猪生产集约化,交通便捷化,生猪及其产品转运频繁化,使得我国陈年猪病未绝,新的猪病又不断涌现。尤其是病毒的广泛变异与重组导致新毒株层出不穷,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日显增多。而在上半年,关于这三种猪病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动向,那么到底是哪三种呢?
 
生猪生产集约化,交通便捷化,生猪及其产品转运频繁化,使得我国陈年猪病未绝,新的猪病又不断涌现。
  
  1、猪塞内卡病毒病
  
  我国最早于2016报道广东发生塞内卡病毒病。该病与口蹄疫极为相似的临床症状,鼻吻、蹄冠部出现水泡,临床上基本无法做鉴别诊断,常被误判为口蹄疫。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博士生导师贺东生教授的回顾性病料检测表明2014年后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北、新疆等多省集团化猪场、规模化和家庭农场中都检测到塞内卡病毒,在急性发病猪中分离到了10株病毒。
  
  塞内卡病毒与口蹄疫病毒是同科同属不同种的两种病原,抗原结构不同,口蹄疫疫苗对塞内卡完全没有交叉保护。该病在各猪场的水泡性症状猪群中目前有一定流行比例,有单纯由塞内卡病毒引起的症状,也有与口蹄疫混合感染引起的。各毒株的毒力之间也有很大差别。在无症状的猪群中,尤其是曾经发生过塞内卡病毒感染的猪场,也断续性有抗原检出。
  
  塞内卡病程一般在10至25天左右,环境控制和管理条件良好时疫病可以平息。单纯因塞内卡病毒病感染导致的猪的死亡比例不高,在10%左右。但如果存在混合感染,那么死淘率可以达到40%以上。
  
  ◆ 感染塞内卡病的后果:
  
  发病以后引起整个猪群发热、不吃料。对母猪来说则是产奶减少甚至停止、饿死乳猪。对种猪来说该病造成的蹄部溃烂、肿大、瘢痕,严重影响“卖相”!
  
  在不同阶段发病猪群里,母猪和中大猪较多发,小猪感染后引起心肌炎后可导致小猪死亡。临床上可见到塞内卡病毒引起小猪腹泻。
  
  ◆感染塞内卡病的感染方式:
  
  塞内卡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如运输工具、饲料、饮水、消化道等进行水平传播,传播方式类似口蹄疫,可通过口沫、气溶胶等进行长距离传播,传染性较强。目前未证实可垂直传播。塞内卡病毒不会感染人,不感染人!可感染牛羊但发病不明显。
  
  塞内卡病毒是典型的外来病,它的发生于引种时忽视检测有关。较大范围扩散后,做扑杀净化的方案不太容易实现。塞内卡的危害性没有口蹄疫高,部分可自我康复。建议不做为重大疫病来管理,减少行政资源负担。
  
  ◆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可怀疑塞内卡病毒感染:
  
  1)如果猪场免疫2次优质口蹄疫疫苗依然发病;
  
  2)平时蹄疫防控稳定的猪群突然群体发生口蹄症状。
  
  ◆如何诊断?
  
  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手段才能确诊塞内卡病毒。猪场出现水泡性疾病可依以下几点进行采样送检和确诊:
  
  ①于溃疡处使用棉拭子采集病料,备10ml生理盐水,无菌棉签蘸湿后涂抹溃疡处;
  
  ② 将沾上的病料的棉签放入备好的生理盐水中反复挤压;
  
  ③ 采3-6头发病猪,病料合并到3个采集管中,加冰送检;
  
  ④ 结冰零下10℃以下保存,样品可放置2-7天;
  
  ⑤ 送往可靠的高等级实验室诊断;整个实验完成3个小时内可以完成;
  
  ⑥ 需要注意,需采用基因检测方法,检测到病毒本身方可确定正在感染塞内卡病毒。同时还应检测口蹄疫病毒等,看是否有混合感染;
  
  ⑦ 检测塞内卡抗体无法判断现在一定感染该病。
  
  ◆防控要点:
  
  ① 猪场发现塞内卡病后,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猪只流动、人员流动、控制运输工具、饲料等流动传播;
  
  ② 及时送检、快速诊断、限制流动、加强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③ 做好彻底的环境消毒,需一天三次,尽量选用酸性消毒剂;
  
  ④ 目前对塞内卡病毒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碘甘油、碘酒涂擦患处,喷洒消毒水,对猪群进行退烧,补液;
  
  ⑤ 存在其他疾病感染时要处理好其他病的防控;
  
  ⑥ 改善猪舍卫生和环境控制条件;
  
  ⑦ 补充维生素、电解质和多维营养,减少应激和死亡,让猪群耐过;
  
  ⑧ 使用抗病毒中药或猪干扰素等进行预防对该病也是有效的;
  
  ⑨ 灭活疫苗的储备性研发也是必须的。
  
  2、ORF5 RFLP 1-7-4分支毒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是引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该病毒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LV为代表的欧洲型(基因I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基因II型)。
  
  2014年以来,国内各实验室相继报道了由美国引入的NADC30-Like毒株,并且该类毒株很快成为了我国的流行毒株。由于目前的疫苗只能提供部分保护,该毒株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除了NADC30-Like 毒株之外,美国正在流行1-7-4分支的PRRSV(NADC34-Like)。
  
  该类毒株在NSP2区具有100个氨基酸的连续缺失,同时ORF5基因的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具有1-7-4模式,即1(MluI=0),7(HindII= nt88, 219, 360)和4(SacII=nt24, 555)。
  
  蔡雪辉研究员带领该团队长期进行PRRSV的流行病学监测。2017年下半年,该团队张洪亮博士和张文立硕士从辽宁省两个发病猪场检测到两株新的PRRSVs毒株(LNWK96 和LNWK130),两毒株的NSP2区具有100个氨基酸的连续缺失,而且其中一株的ORF5基因的RFLP具有1-7-4模式。氨基酸序列比对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株新的PRRSV均属于1-7-4分支的PRRSV。另外重组分析显示两株PRRSV均为重组病毒,提供重组片段的毒株均为美国报道的NADC30或ISU30 PRSV。
  
  蔡雪辉研究员和田志军研究员指出,这是首次报道1-7-4分支的PRRSV在我国的猪场出现,并造成了猪只的发病和死亡。该类毒株在我国首次出现,与美国的流行毒株高度同源性,并且具有一致的分子特征,因此,我国出现的1-7-4分支的毒株极有可能来自美国,而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鉴于ORF5 RFLP 1-7-4分支毒株对养猪业的危害,我们需要加大监测力度,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防止该类毒株在我国流行。
  
  本研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经费及国家自然基金((No.31502097)资助下完成的。张洪亮博士和张文立硕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汤艳东博士和蔡雪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3、SADS 冠状病毒
  
  文章题目为“Fatal 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aused by an HKU2-related 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蓝天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马静云教授为最重要通讯作者。
  
  该研究确定了2016-2017年造成广东仔猪场发生仔猪急性致死性腹泻的病原为一种蝙蝠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是来源于一种名叫“菊头蝠”的蝙蝠。而菊头蝠,正是16年前爆发的SARS(即“非典”)的“罪魁祸首”。
  
  SADS冠状病毒的发现与溯源研究证实蝙蝠携带的某些冠状病毒可跨种传播至家畜并造成严重疾病。积极监控蝙蝠及其他野生动物中的病毒性感染,发现、鉴定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的蝙蝠冠状病毒,对于防控新发传染病、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兽医卫生、公共卫生和全球经济具有巨大的价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团队的检测结果表明这个病毒不会感染人,而且经过多方努力和快速反应,猪场疫病很快得到完全控制,发病猪场也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但是该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致病机理、免疫机制都还未阐明,这也是研究团队目前及下一步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版权声明】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服务热线:400-808-6188

Copyright©2010-2022 https://www.zhu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