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有效缓解原料紧缺、健康养殖、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发酵饲料上日渐火起来了。随之影响发酵饲料品种的发酵菌剂也备受关注。据行业人士估算,发酵菌剂的市场规模可以在125亿元。但是目前市场开发却不到10%,这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推广阻力众多,发酵菌剂市场开发不到10%
近几年,产品同质化、饲料原料紧缺、价格普涨、食品安全受到威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一个个压力,可谓是考验着行业中各个企业的每一根神经。为了有效缓解原料紧缺、健康养殖、环境污染等公共问题,许多企业纷纷把目光投放到发酵饲料上。业内人士表示,影响发酵饲料品质的关键点除了发酵工艺以外,就是发酵菌剂了。
30多种菌株允许用于生产,液体菌剂活性好于固体菌剂
实际上,能作发酵用的微生物菌种有很多,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饲用微生物菌种目录就有七大类,分别是:乳酸菌类、双歧杆菌类、芽孢杆菌类、酵母类、霉菌类、光合细菌类和丙酸杆菌类,而在实际生产中使用,最多的无外乎乳酸菌类、芽孢杆菌类和酵母类。三类菌种的特性都有所不同。
不过,同一菌种下却是有许多不同的菌株,这些菌种在功能特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都不尽相同。据宜春强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下面简称“强微”)钟启平透露,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微生物菌株大约有30多种,但是他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将会不断有新的菌株进入目录。
与直接饲用的微生物菌剂不同,发酵菌剂并不以有效活菌数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发酵活性作为参考指标,所谓的发酵活性就是菌剂易活化,接种至发酵原料中生长迅速,对原料的转化速度快,各项发酵指标适宜。如果按照其活性来进行分类,可分为新鲜发酵饲料用接种剂和烘干发酵饲料用接种剂。
据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蔡辉益介绍,用作制作发酵饲料的发酵菌剂一般可分为液体菌剂和固体菌剂两种,前者一般为新鲜制备的发酵液,其发酵活性要好于固体菌剂,但需配备液体发酵设备,前期投入较大;而固体菌剂的优势则在于其使用、保存较为方便,对设备的要求不高,但在原料混合前需对菌剂进行活化。
据山东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传友透露,发酵饲料多采用固态发酵,目前也有液态发酵来做液体饲料。基于两种菌剂的特性,一般液体菌剂更多地应用于生产发酵饲料、发酵原料的企业,而固体菌剂更多应用于大规模猪场。
复合菌+复合酶制剂的发酵菌剂效果更佳
“微生物发酵的关键是菌种菌株。”李传友表示,发酵饲料需要根据发酵原料、发酵目的进行发酵菌种、菌株的筛分以及对工艺等进行分析。对此,钟启平也表示赞同,同时他也举出了几个对应的例子:如青贮是以戊糖片球菌和乳酸片球菌为主;发酵食品下脚料糟渣的发酵则以酵母菌和复合酶制剂为主;若是发酵全价饲料便是以乳酸菌为主……
在李传友看来,虽然微生物发酵技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是对于不同菌种、不同底物、不同条件的筛选和优化是困扰众多发酵企业生产的一大难点。特别是菌株,即便是同一菌种,不同的菌株发酵后在作用与应用工艺上也会有极大的不同,而这也要求企业需要对菌株进行仔细地筛选。据悉,筛选到一株具有特定功能的菌株,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期间还需要经过大量的验证,不是随便就能应用到生产中。
钟启平告诉记者,由于单一菌剂的发酵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企业通过把同一类菌种不同菌株,或者不同类菌种进行组合使用,才能够达成对于一些目标饲料进行发酵酶解的目的。但是,不同菌种之间的配合并不是都能发挥1+1=2效果,更多的可能是会出现1+1<2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发酵菌剂更多的是以复合菌+复合酶制剂的形式出现。
而之所以需要这样的配伍使用,是因为发酵饲料一般是通过厌氧发酵的方式进行生产,在厌氧发酵的条件下,菌种的产酶功能很弱,因此需要额外添加复合的酶制剂如非淀粉多糖酶,纤维素酶等来帮助发酵。复合酶制剂为可对发酵物料的植物细胞壁进行破壁方便微生物细胞渗透发酵,使植物原料结构疏松,分解大分子的有机物质,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小分子营养。因此,复合菌和复合酶制剂的配伍使用能够带来更好的协同效果。“菌的科学搭配也可以减少活菌含量,而达到同样好的发酵效果”钟启平如是认为。
除了要选择合适的发酵菌剂以外,发酵菌剂的添加量也是有学问的。李传友告诉记者,发酵菌种的添加量是根据菌种的状态和发酵的季节来定的,一般来说,新鲜的液态菌种相对来说接种比例比固体的低一点;温度高的季节会比温度低的季节接种比例低一点。
“发酵菌剂产品的添加量与产品的活菌含量,酶制剂活性有关”钟启平补充道,含活菌量和酶活力越高的产品,所需要的添加量自然就更少。他认为,要想发酵饲料的效果最佳化,一般要求被发酵物料中的活菌含量至少在100万活菌/克原料以上,且必须配合复合酶制剂搭配使用;这相当于含菌量100亿/克的发酵菌剂产品至少添加量为100克/吨被发酵物料。
发酵菌剂需注意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
实际上,发酵菌剂是相当娇养的,如果不注意保存,其有效活菌数就会损失,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或者导致增加添加剂量。钟启平表示,对于发酵菌剂产品的日常保存,首先最重要的是干燥,其次是注意温度,最后是要注意通风。
据他透露,如果保存环境过于潮湿,活菌的损失是最大的。强微曾经就做过一个实验:在10℃的低温地下室潮湿环境中保存含水量20%的菌剂产品,可在一个月内损失活菌80%以上,但在35℃的放置了干燥剂密封玻璃罐中保存含水量5%以内的菌剂产品,放置一个月基本没有损失。因此,他建议猪场老板在使用这类产品时,在常规的保存中要注重保证环境的干燥,然后保持温度低于30℃,还要避免阳光直射。
目前,市面上的菌剂产品琳琅满目,再加上发酵菌剂也不像饲料、兽药这些产品一样,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因此,不少使用者在挑选产品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评估判断发酵菌剂产品的好坏。
记者从钟启平处了解到,许多该类产品的使用者受设备等条件限制,所以一般来说,他们对发酵菌剂品质的判断是通过最基本的感官判断,如气味、产气速度、甚至PH值等的初浅认识上。但实际上,他们的一些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如产气速度,产气越快(主要是二氧化碳),只能说明发酵消耗的能量越多,后期进入厌氧阶段后,产气自然就停止了,不仅如此,一些用塑料袋子装料发酵的(呼吸膜袋子中发酵)最终还会吸气,造成发酵袋呈现真空包装状态;而PH值的下降,是发酵产酸的结果,一些含能量高(淀粉质,糖份)的原料PH自然下降最快,而能量少的原料则PH下降要慢得多……而这些都不足以成为判断的标准和依据。
为此,钟启平为没有测试条件的用户提供了一个判断发酵菌剂品质好坏的操作方法:取1克发酵菌剂,加50克大米,加150毫升水,置于矿泉水瓶中,盖子不要完全盖住(因为产气会膨胀),在25℃以上环境中放置发酵,每天摇晃2-3次,一般发酵1-2天后,PH降为2-4之间,大米会完全溶解成乳状或细砂状(如图右侧),闻一下感觉气味是醇香酸香味的,喝一口,口感是醇和;如果是不太好的菌剂,则完全不能把大米分解成乳状或细砂状(如图左侧),甚至发酵一个月也没有变化,气味、口感都不协调。
发酵菌剂处于市场规模大,份额小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在养殖禁抗、减抗趋势越发明朗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企业把精力投放到新型、绿色、环保的生物饲料产品的研发中。而在养殖业逐渐步入无抗、禁抗养殖的变革浪潮中,从事微生态制剂研究生产的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渐渐多了起来。
据钟启平估算,全国用于发酵饲料及发酵豆粕的发酵菌剂市场规模在15亿元左右;发酵食品下脚料和屠宰下脚料,发酵厨余等下脚料的发酵菌剂市场规模估计在40亿元左右;如果秸秆黄贮也算在内则市场规模可再增加30亿元,若再加上青贮则再增加40亿元以上……通过这些折合估算,发酵菌剂的市场规模可以在125亿元。
但是,无论是钟启平还是李传友都表示,发酵菌剂市场目前仅开发不到10%的比例。另外,发酵菌剂市场中,有不少的市场份额被像宝来利来、强微、广州博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这些老牌微生态制剂企业所占据。单以发酵菌剂来计算,它们有的甚至一年能做到3000万的销售额。
之所以发酵菌剂处于市场规模很大、但份额很小这样尴尬的局面,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对于发酵菌剂的好坏评定乃至发酵饲料的评定,行业内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目前有一些行业组织如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就在积极地组织建立相应的团体标准,随着慢慢地完善优化,未来发酵菌剂行业还是有望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的。
另一位行业人士认为发酵菌剂不被重视,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悉,比起发酵菌剂,行业中的大企业、大集团更愿意花资金、资源和时间去研发发酵豆粕一类的大型项目,因为像这类的产品更容易上量,且资金流更大。而对于使用者来说,以前有很多人会选择把上次使用剩下的发酵菌剂留下一些做引子,下次接着用,甚至自己进行扩培使用,发酵菌剂产品销量因而受到限制。
而发酵菌剂的推广还受限于发酵饲料的应用普及。虽然目前生物饲料的应用比起以往有了不少的提升,但据记者了解,目前使用发酵饲料的群体中,中小型养殖户占了大部分的比例,不少大规模养殖场仍然嫌麻烦。因为发酵饲料是湿料,在饲喂过程中,遇到自动料线便难以应用,如果要应用便会给猪场增加不少的麻烦和劳动强度,这就使得不少大型养殖场“心动却不敢行动”了。
此外,和直接饲用菌剂相比,发酵菌剂的使用专业性要求较高。记者在江西一线走访时,一个存栏母猪上千头的规模猪场老板就表示,发酵饲料对发酵菌剂、发酵温度、发酵工艺等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因此猪场还需要配备专门、专业的人员去进行发酵饲料的制作,而直接饲用菌剂直接加入饲粮中饲喂就可以了,相比之下更加方便,因此他最后放弃了使用发酵饲料。
再者,如李传友所说的,行业中菌种乱象、过度宣传、夸大使用效果等现象并不少见,临床应用中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久而久之,终端市场也开始对产品产生了怀疑,给企业的推广增添了不少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