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那是一派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画面,自然的规律伟大而圣神,但这并不是最初的农业劳作,而穿越4000多年历史的重重云烟,从夏朝开始就揭开了农耕文明的神秘面纱。
从水稻播种到养蚕缫丝,从耧车犁壁到水排水车,中国古代的农业,正如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所说:“选择原理的有计划实行不过是近70年来的事情,但是,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有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时间飞回今天,历史的车轮滚滚,经历了4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农业依旧是中国基础的第一产业。只不过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发展成为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农业。而今天我们不谈历史的变迁,只说一本书《养猪印谱》。
方去疾篆刻“肥多粮多”
《养猪印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誉称为海上印坛的“三驾马车”方去疾、吴朴堂和单孝天三位创作的一本书,这时他们都正处在印章创作的上佳时期。为了宣传党的养猪政策,这三位在艺术上志同道合、在创作上风格各异并多有合作经历的篆刻名家,在文史学家魏绍昌先生的协调下共同来完成这一部作品。印章内容收集整理当时各报的关于养猪的社论、谚语等。印章刻成后,《养猪印谱》曾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得到金石界同志的好评。也得到了齐燕铭、郭沫若等同志的支持鼓励,并亲自为该谱书写了扉页、序诗。
谁规定篆刻不能和养猪有关?
单孝天篆刻“好猪种出好苗”
当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实的政治生活碰撞在一起,激发出的火花倒也另有一番异色。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政治影响甚至干预文艺的一个表现。就像今天看来,样板戏的艺术水平当然很高,但那就是文艺的正确方向吗?没有人敢说这句话吧。
而且,善变的政治使得今天是进步的,明天可能就成了反动的。与《养猪印谱》三位作者方去疾、吴朴堂和单孝天十分熟悉的文史专家魏绍昌回忆说:
《养猪印谱》当初曾在上海博物馆公开展览,得到金石界同志的好评。但它是“大跃进”的产品,随后由于我国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养猪方针一度有所改变。当时的出版社要我们加以修改才能印行,我认为一改动势必打乱整个结构,比较难办,而且部分印章重刻也颇费时,所以便耽搁下来了。
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就是这样吗?
无论如何,《养猪印谱》都当得起“奇书”的称呼。今天翻一翻这本书,就算对养猪没帮助,也可以让后人对历史感叹一番吧。
我想养猪不仅是一种职业一门技术,当说起与猪相关的故事我更希望他是一段美谈与佳话,养猪人也有自己令人尊敬的地方。很多时候猪在大家心目中是懒,脏,愚笨的代名词,而养猪也是被视为没有前途的事,我想这就是偏见吧。
养猪人实在,他们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只是踏实的做事日复一日;
养猪人勤劳,他们乐于猪场的平凡琐事,不需惊天动地也能创造感动;
养猪人伟大,因为他们在默默奉献劳动中获得了人生价值,用双手创造财富。
从今天我要为猪的文化洗白。
本文为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配合